韩信率领的远洋船队驻留朝鲜迟迟未归,不光韩夫人心急,陈庆的疑虑也日复一日的深重。

  事到如今,已经可以百分百确定他们遇到了棘手的麻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整才能重新启程。

  相隔数千里,音信往来极为不便。

  陈庆只能耐心等待,同时督促皇庄内的暖房加紧施工,做好万全的准备。

  相比他的忧心忡忡,朝堂内则是一片喜庆祥和。

  秋收来临,今年又是个岁物丰成的好年景。

  各郡呈上来的表功贺喜奏章不计其数,始皇帝圣心大悦,又召集满朝文武一道巡查京畿农事。

  “先生,您上次说过关中风调雨顺还能持续多少年来着?”

  “父皇登基时,天灾人祸不断。”

  “本宫还记得那时隔三差五就有大旱、大疫、地动、洪涝。”

  “近些年总算安稳了。”

  扶苏和陈庆陪伴御驾左右,趁着朝臣围在始皇帝身边拍马屁的时候,溜到一旁说起了闲话。

  “七十年……不能这么算。”

  “天灾固然可怕,但远不及人祸。”

  “诸夏纷争时,秦国战乱不断,朝廷无暇顾及民生。”

  “故此往往小灾变大灾,大灾变灾荒。”

  “旱则赤地千里,水则汪洋一片。”

  陈庆指着远处辛苦收割的农夫:“近年来也有灾害。”

  “但朝廷处置及时,救援得力,灾害未显时已经化为无形。”

  “所以殿下才会觉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假如陈庆穿越的再早三十年,情形比今日最少恶劣十倍。

  秦王政三年,岁大饥。

  秦王政四年十月,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秦王政十一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总共发生了三次大饥荒、一次蝗灾,一次水灾,地震与寒冻更是此起彼伏。

  彼时战事频繁,秦国根本拿不出太多粮食来赈灾。

  怎么办?

  唯有招募灾民为兵,对外攻伐抢掠。

  打赢了,满载而归,不用再担心百姓饿肚子。

  打输了,死都死了,同样不用担心百姓饿肚子。

  秦兵闻战而喜,不光是为了爵位和封赏,同样是为了全家老小能够活命。

  譬如远处肤色黝黑,老实巴交的农夫,说不定年轻时就是战场上杀人如麻,令六国闻风丧胆的秦国锐士。

  “原来如此。”

  “父皇……功垂千秋。”

  扶苏不禁转头看向始皇帝的背影。

  他一统六国,结束乱世,天下才有今日之泰平。

  以往没有太过深刻的认识,直到今天被先生一语道破,才意识到其中的前后因果。

  “陛下的功绩毋庸置疑,任谁都无法抹消。”

  陈庆神色复杂地循着他的目光看去,心底暗暗叹了口气。

  “本宫日后一定善待百姓,这样的太平岁月哪怕多一天都是好的。”

  扶苏深为感触地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小声发下宏愿。

  陈庆笑了笑:“殿下,微臣所想的和您可不一样。”

  “百姓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固然是好的。”

  “可人心永远不会满足。”

  “等他们衣食无忧,还会诞生别的需求。”

  “最起码,让钱袋子鼓起来总要的吧?”

  “殿下您想好怎么满足天下百姓的心愿了吗?”

  扶苏不禁语塞。

  他沉思许久:“沉稳踏实,勤俭持家,家境总会日益富裕的。”

  陈庆提点道:“太慢了。”

  “人无横财不富,殿下为何不让他们重新拿起刀剑?”

  扶苏诧异地望向他:“先生是说……”

  “抢啊!”

  “每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既要小心天灾又要提防人祸,最后所得却寥寥无几。”

  “哪有对外抢掠来得爽利痛快!”

  陈庆振奋地说:“终有一日,贫苦乏味的日子会让他们重新回忆起祖先的荣光。”

  “不需您多做什么,只消伸手在天地间一指,自然有无数勇士奔赴而去,为了功勋和财富奋不顾身。”

  “他们可都是老秦人,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按照封建时代的说法,关中百姓中‘良家子’的数量群体相当庞大。

  他们家境殷实,温饱有余,或多或少从祖辈继承了一些弓马武艺。

  而且这批人粗通文墨,基础素养比一般农家子弟强出太多。

  作为基层军官和大秦开疆拓土的利刃,他们绝对是不二人选。

  可惜胡亥和赵高倒行逆施,未能继承这笔庞大的遗产,反倒让刘邦占了便宜。

  扶苏的人望决定了他不会重蹈覆辙。

  我的大舅哥,你仔细看看他们吧。

  将来会有无数人为你赴汤蹈火,踏平八荒六合!

  “扶苏。”

  “你和陈卿心不在焉,嘀嘀咕咕在说些什么?”

  嬴政想考较扶苏治国之策的时候,才发现他和陈庆不在自己身边。

  在文武百官的前呼后拥下,他微笑着走了过来。

  “儿臣在和先生讨论富民之策。”

  扶苏作揖答道。

  “富民之策?”

  嬴政被勾起了兴趣,来回打量二人一圈:“寡人也想听听。”

  扶苏踟蹰地回答:“依先生所言,百姓衣食丰足后,必有他求。”

  “或贪财帛,或求名位。”

  “若要治理江山,就要顺势而为,从济民变成富民。”

  嬴政赞许地点头:“陈卿所言有理。”

  “扶苏,你呢?又是如何作想?”

  面对始皇帝的询问,扶苏仅犹豫了一瞬间就回道:“内安百姓,外伐蛮夷。”

  “取四夷海外之财为朝廷所用,能强国富民。”

  陈庆略显诧异。

  大舅哥你怎么回事?

  你的刚正耿直呢?

  怎么也学会耍心机了?

  “好!”

  嬴政对自己的长子越来越满意。

  他只是懂事得晚,并不是无可救药。

  立他为太子果然没错。

  扶苏偷偷投来抱歉的眼神,陈庆微不可查地点头。

  刚则易折,你能学会圆滑处事,将来的帝王之路会平顺很多。

  “四夷海外之财可不容易取。”

  “京中最近关于北地用兵的流言甚嚣尘上,不乏指责家兄好大喜功者。”

  “雷侯,还望内务府早日备足大军兵械,尽量速战速决,免得让北军落人口舌。”

  蒙毅不合时宜地插了句话,惹得嬴政眉头微皱。

  他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心意,微微发笑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二人之间仇怨无数,蒙恬不想低三下四登门请托,唯有用这种方式让陈庆尽心办事。

  “兵者,国之大事,内务府岂敢耽搁。”

  “蒙尚书尽管放心就是。”

  陈庆老大的不乐意。

  这老登愈发不讨人喜欢了。

  他年事已高,而且因为散尽家财筹建的九原水泥旁落外人之手,性格愈发扭曲怪异。

  目前对陈庆而言,老登的唯一价值就是生前尽量给他添堵,去世后再让他神清气爽,从而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提供一点情绪价值。

  未曾想蒙毅一开口,附和者还不在少数。

  凡是任何攻讦陈庆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

  “雷侯可曾想过四夷海外多是不毛之地,大军兴师动众靡费无数,皆取于百姓税赋,这怎成了富民之道?”

  “殿下不可偏听偏信,雷侯不通兵事,姑妄之言不足取。”

  “雷侯开口闭口就是取四夷海外之财,你可知晓兴师远征何其艰难?”

  “大秦虽盛,也不能妄动兵戈,否则民怨四起,如何安抚?”

  话是从扶苏嘴里说出来的没错,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绝对是陈庆的主张。

  哪怕最好战的武将此刻也调转枪头,化身和平使者,大肆申斥抨击。

  陈庆深深地吸了口气。

  又来了。

  每逢时代的大变局,总有一部分人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会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永世不变。

  殊不知在时代的浪潮下,他们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轻轻一推即可瞬间瓦解。

  “不知诸位同僚视百姓为何?”

  “猪、狗、牛、马?”

  “他们蠢钝愚昧,连是非好坏都分辨不出是吗?”

  陈庆冷笑一声,驳斥道:“世人趋利,凡有利可图之处,无须朝廷号召,百姓照样心生向往。”

  “可一旦损害其利益,百姓自然退避不前,想方设法保全自身。”

  “四夷海外到底是不毛之地,还是物产丰饶之所,靠的不是你我空口白话,而是他们的所见所闻。”

  “佐渡岛贡奉赤金之时,咸阳街市中人山人海,围观者以十万计。”

  “各位不妨去问他们一声,可贪图佐渡岛的黄金吗?”

  “是长年累月的耕田织布,尚且家无余财来得好,还是豁出性命拼一把,远赴扶桑每年得金数十两来得好?”

  百官寂静刹那,又想张口反驳。

  陈庆接着嘲讽道:“本侯倒是忘了。”

  “诸位同僚既富且贵,家中财帛无数,又岂能看上这样的蝇头小利?”

  “你们不会为了数十两金豁出性命,百姓也不会。”

  “毕竟诸位已经代表了百姓嘛!”

  蒙毅实在见不得他趾高气扬的样子,呵斥道:“雷侯又在逞口舌之利,在陛下面前搬弄是非。”

  嬴政挥手打断了他的话:“让陈卿说下去。”

  蒙毅又气又无奈,脸色阴沉地退后半步。

  陈庆指着自己太阳穴的位置:“黔首百姓只是不识字,眼界浅,但他们也不是懵懂无知,趋利避害的本能总是有的。”

  “诸位同僚若有闲暇时,不妨去民间走访一下。”

  “听一听百姓在说什么,在想什么。”

  “当尔等明白百姓的渴求,自然会知道四夷海外他们愿不愿意去,会不会有怨气。”

  宁腾小声说了句:“本官署理京畿民众无数,岂会不知百姓所思所想?”

  陈庆简直气笑了:“宁内史,下水道里有野人藏身,你先前知晓吗?”

  宁腾顿时哑口无言。

  他贵为京畿首府,怎么会知道臭气熏天的下水道里发生了什么。

  “你平日里锦衣玉食,仆婢成群,又怎会知晓升斗小民的苦楚?”

  “丢了性命不是最可怕的,穷才是。”

  陈庆犹豫了下,索性提起了一件自己构想了无数遍的事情。

  “依本侯之见,朝廷早该定时向民间发布文书。”

  “一来传达皇家诏令,朝廷政事。二来宣讲兵事时局,海外风物。”

  蒙毅讥嘲道:“雷侯先前还说我等不懂民情,那你可知黔首百姓不识字?”

  陈庆正色驳斥:“黔首不识字,可乡老、亭长总不是摆设。”

  “只要有人读得懂,广而告之,何愁世人不明?”

  “你抱怨有人指责令兄好大喜功,他不懂头曼部与大秦有什么仇怨,又不知扫除匈奴安定边关的意义,岂能不怨?”

  嬴政的面色一直迟疑不决,内心陷入了挣扎之中。

  这与法家的治国之道截然相反,但理智告诉他,这样做确实有好处。

  陈庆斜瞥了一眼,继续说道:“皇家年年向天下百姓分发农具,总数以十万计。”

  “内务府耗费人力、物力无数,感念恩德者却寥寥无几。”

  “为何?”

  “百姓是从县吏手中借来的农具,他只知道讨好县吏,就能先拿到农具,多用一段时日。”

  “天高皇帝远,他哪里会知道陛下的一片爱民之心哦!”

  群臣立时变了脸色。

  “住口!”

  “陛下,请治雷侯君前失言之罪!”

  “妄议君上,雷侯你可治罪?”

  “陛下,请治其罪!”

  嬴政面无表情,转头看向陈庆:“朝廷定时发布文书,便是为了宣扬寡人的仁德?”

  “不仅如此。”

  陈庆作揖道:“民间早有传闻,知道草原上发生了战乱。”

  “但到底因何而乱,乱到什么程度,百姓众说纷纭。”

  “假如有这样一份文书,如实告知他们——东胡与丘林为首的匈奴诸部因争夺草场起了纷争,而今杀得血流成河,尸骨盈野,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朝鲜外有边患,内有盗匪。君王昏庸,吏治腐败。国家危亡之下,不得不请求大秦天兵前往救苦救难。”

  “扶桑岛盛产金银硫磺,当地野人却如猢狲般蛮化未开。”

  “月氏畏惧大秦兵锋,已经远避千里,空出了大片沃野良田。”

  “西域……”

  嬴政越听眼睛越亮。

  凡事就怕比较,百姓不是总嫌税役繁重吗?

  你们睁眼瞧瞧这世间,域外蛮夷过得是什么日子!

  若没有寡人励精图治,尔等便如他们一般!

  “陈卿,这文书该以何名目发行?”

  陈庆如饮甘霖,不假思索地说:“报纸!”

  “一纸文书,飞报远近,令天下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秦:自曝穿越,主打一个坦诚,大秦:自曝穿越,主打一个坦诚最新章节,大秦:自曝穿越,主打一个坦诚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