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忙摆手,“此乃巧合,莫言谢字,应是天意保佑。”稍作停顿,他试探性问道,“能否告知详情?”

  公主迟疑片刻,缓缓讲述国破家亡的经历。

  她本是楼兰公主,然大唐军队侵袭,举国覆灭,双亲及百姓尽丧敌手。

  幸存之际,敌军未取其性命,似有所图。

  “节哀顺变,公主可愿随我暂避?”李太白关切提议,认为独自漂泊太过危险。

  然而公主婉拒,“多谢关怀,我想留下寻找楼兰遗民。”

  李太白虽觉不妥,见她意志坚定,最终还是答应。

  楼兰公主眼中的绝望无人察觉,李太白转身离去时并未注意到她的痛苦。

  随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楼兰公主露出一抹苦笑。

  她的子民大多已逝,幸存者也被掳为奴隶,从未有人像此刻这般羞辱她。

  无法接受无力回天的事实,她唯一的念头便是以死谢罪。

  李太白虽已离开一段距离,却始终挂念楼兰公主的安危,最终决定折返劝她同行。

  然而,当他返回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如刀绞——楼兰公主已冰冷僵硬。

  众人凝视着金榜上的画面,只见李太白瘫坐在楼兰公主身旁,神情呆滞。

  大家心头涌上无尽悲凉。

  “谁能想到,大唐的战士竟如此冷酷!即便胜败乃兵家常事,也该保全俘虏的基本尊严。”

  “王朝之争从无仁慈可言,胜利者高歌猛进,而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只能承受战乱之苦。”

  “李太白此刻的心情想必沉重至极,看他模样,定是在深深自责。”

  人们纷纷讨论着这场悲剧,有人痛斥大唐的残暴,有人感慨战争对百姓的影响,还有人为李太白的境遇担忧。

  太极殿内,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楼兰事件后深感震惊。

  一场普通的王朝争斗因金榜呈现变得举世瞩目,连他自己也难以置信战场竟如此残酷。

  成王败寇的道理虽是必然,却也让无数无辜生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世民深知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连自己王朝内部的纷争都伤亡惨重。

  他对当前局势并无太多情绪,只是惊讶手下将士的狠辣手段。

  “先是大唐,后是大秦,现在轮到我们大唐了。”李世民注意到剑榜上的上榜者大多与王朝有关,有的已灭亡,有的仍存。

  这让信奉阴谋论的他怀疑天道金榜有意为之,但具体原因还未明。

  “陛下,如今我大唐陷入舆论危机,百姓多有指责,我们该有所行动吗?”袁天罡感到不安,此事已在九州大陆公开。

  李世民却认为自己仅下令攻打楼兰,将领在外军令或可不服,他的意见无足轻重。

  “随他们去吧,天道金榜自会澄清一切。”

  在咸阳宫,嬴政看到金榜画面不禁大笑。

  他记得李世民曾自称正人君子,如今看来并非如此。

  诗人称他心狠手辣,李世民亦不遑多让。

  嬴政冷笑道:“天道金榜果然厉害,很快让大唐和李世民现出原形。”他继续关注金榜,想看看李白会有何反应。

  在大秦九皇子府,众人看到金榜画面中的废墟景象。

  在回顾那段战火岁月时,赢峰不由自主地轻叹一声,目光略带沉思地扫向曹长钦。

  对于这种情景,曹长钦早已司空见惯。

  毕竟,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切,而那些残酷的画面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难以消散。

  “权力的游戏从不仁慈,无论是国家间的博弈还是内部的纷争。”

  “总是底层的小人物为此付出鲜血与生命,而最终得益的始终是那些掌控权势、居于高位者。”

  看到曹长钦隐忍的握拳姿态,赢峰心中暗自感慨。

  权利与地位,是许多人渴望的目标。

  然而,为了它们,人类付出了太多代价。

  贪婪驱使部分追名逐利之人迷失本心,丧失人性,从而做出令人发指之事,只为达成目的。

  “人心复杂,正因为有这般贪婪之徒,才会有这般惨烈的场景。”

  两人默默凝视着金榜上的影像。

  赢峰思索着,大唐行事果决,实为劲敌。

  当下九州大陆形势愈发严峻,像楼兰这样的悲剧恐怕还会不断上演,甚至更为惨烈。

  毕竟今日的大秦已非往日可比。

  诸侯间的争斗只会愈演愈烈。

  毕竟现在的大秦,最强大的王牌便是赢峰本人。

  八次登榜,实力深不可测的大秦九皇子赢峰。

  回到金榜的画面里。

  李太白静静地低垂着头,跪伏在楼兰公主身旁。

  他赶到时,公主的气息已然消逝,身躯冰凉僵硬。

  她安静地躺卧于废墟之间,带着几分孤寂。

  远远看去,她安详的面容仿若熟睡。

  李太白长久地跪在地上,再次抬头时,眼中闪烁着冰冷的杀意。

  他回忆起楼兰公主的话语,心中认定,这一切的根源是大唐的军队。

  起初,他对这一指控并不完全相信,毕竟他曾与唐王共处一段时日,对其颇为欣赏,难以接受其残酷的一面。

  然而,楼兰公主的自尽彻底击碎了他的信任。

  “大唐,我倒要看看是我看错了,还是你们伪装得太深!”

  他怒吼着,目光愈加坚毅。

  李太白找了一处风景秀丽之地,妥善安葬了楼兰公主,并立下石碑以纪念。

  最后看了一眼墓碑,他毅然踏上返回大唐的旅程。

  镜头切换,李太白已站在熟悉的大唐朱雀门前。

  门上的青莲剑刻字依旧清晰可见,但他只是扫了一眼便继续前行。

  长安城依然繁华喧嚣。

  面对熟悉的景象,李太白有些恍惚,但心中目标明确。

  他直奔皇城,果然在城门前被守卫拦截。

  “何人在此?此地禁入!”

  多年过去,如今的守卫早已换了几批,自然无人认识李太白。

  “我是李太白,有急事求见陛下。”

  他语气平静而沉稳,在真相明朗前不愿轻举妄动。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两名守卫嗤笑一声。

  “你算什么东西?也配见陛下?”

  话音未落,李太白抽出背后青莲剑,剑未出鞘,仅凭剑柄就将二人击晕。

  李太白皱眉摇头,最终还是决定采取行动。

  他对身旁喧哗的侍卫毫不留情,一路挥剑将他们尽数击退,动作潇洒而迅速。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听取群臣建议,忽闻殿外喧哗,眉头微蹙。

  还未派人查看,一个侍卫已踉跄闯入,摔在地上痛呼。

  李太白随之步入殿中,众人认出是他,纷纷喝止。

  但他径直走向上座的李世民,语气平静却坚定:“陛下,我此来只为讨个公道。”

  李世民察觉到李太白眼中的怒火,虽不明缘由,但仍选择倾听。

  命群臣退下后,他与李太白单独对谈。

  旁观者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李太白是否会诉诸武力,有人认为他会冷静分析。

  最终,李太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对话。

  嬴政对李白的才华愈发欣赏。

  他时常思索,李世民为何未能留住如此优秀的人才,任其离开大唐。

  若换作是他,必定不惜一切代价将这般既能干又果断的人留在大秦。

  毕竟,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

  嬴政笑着表示,即便李白不愿回大唐,大秦也愿意接纳他,并为他提供支持。

  若能得此贤才,大秦终有一日可统一天下。

  ……

  在九皇子府内,赢峰凝视着金榜画面,嘴角微抿。

  他认为李白虽果敢,但此举显得有些冲动。

  无论楼兰事件是否由李世民授意,单凭他孤身闯入皇城、以下犯上的行为来看,若李世民是暴君,李白恐怕已自陷险境。

  “从李世民的态度来看,楼兰之事似乎并非出自他的指令。”赢峰疑惑于事情真相大白后,无论结果如何,李白接下来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

  金榜画面里,朝臣遵照李世民之命退出太极殿,宫女太监亦随之散去,甚至主动关门。

  殿内仅剩李世民与李白二人,而朝臣守在门外以防万一,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殿内,两人沉默许久,李世民率先开口:“看你神情,似是前来质问我。”

  李白没有回应,既未承认也未否认。

  唐太宗已猜到他的想法,自顾自地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啜饮。

  “告诉我,我究竟犯下了何等滔天大错,竟要你这位游历四方的侠客特地回来讨伐于我。”

  李白紧握青莲剑,抿了抿略显苍白的嘴唇。

  “大唐是否有派军攻打楼兰?”

  他语气直接,唐太宗听后一怔,随后露出疑惑之色。

  短短的对话便让他明白李白的性格。

  他素来不关心朝堂纷争,今日怎会对这事感兴趣?

  “确有其事,但这有何问题?即使你在江湖中,也应明白,国家间的争斗本属平常。”

  “难道你就是为了此事而来?为了我下令征伐楼兰之事?”

  唐太宗愈发不解,而李白接下来的话语解开了他的疑虑。

  “权力争斗的事我懂,若只为这个原因,我也不会特意来找你。”

  “我只是想知道,是不是你下令,在攻陷楼兰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为非作歹!”

  “是不是你下令,让楼兰的一切都归他们所有,任由他们随意处置!”

  随着李白一句句质问,唐太宗的脸色愈加阴沉。

  他虽心狠手辣,但从未下令残害无辜百姓。

  战争难免伤亡,那些在战乱中失去生命的平民,多因误伤所致。

  他从没下达过伤害百姓的指令,这类传闻还是头一次听闻。

  “你所说的是真的?”

  唐太宗脸色凝重地追问,得知真相后,李白心中已有几分把握。

  李太白愤怒地质问:“句句属实,这是我亲眼目睹的。

  若非我恰好路过楼兰,根本想不到大唐军队如此冷酷无情!”

  面对李太白的控诉,李世民并未动怒,而是沉思着该如何处置那些滥用权力之人。

  “如何借一人警示众人?”他暗自思索。

  “这些事并非你指使?”

  李太白追问,尽管从李世民的神情已猜到答案,但仍想亲耳确认此事与他无干。

  李世民长叹一声,按压着隐隐作痛的额头。

  “此事与朕无关,朕定会彻查,给你一个交代。”

  两人在太极殿密谈许久,外人无从知晓具体谈话内容。

  太极殿外的大臣们见李太白出来时,个个屏息凝神。

  他来时气势汹汹,去时却神色平静,无人知晓其间究竟发生何事。

  ……

  唐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了刚攻陷楼兰的功臣将领,此消息迅速传遍长安。

  无人能理解李世民此举原因,也无人将此事与李太白联系起来。

  李太白安然离开长安,留下李世民独自应对外界质疑。

  ……

  繁华的长安城里,百姓们仍在热议金榜之事。

  因那件事,他们曾对唐王李世民颇有微词,认为他对功臣太过苛刻,甚至私下多有非议。

  随着时间流逝,此事逐渐被百姓淡忘。

  若非天道金榜重现真相,他们或许依旧误解唐王。

  听到实情后,有人感叹当年将军的残忍,有人疑惑为何唐王未及时澄清。

  有人说或许皇帝另有深意。

  长安城因此更加喧闹。

  在咸阳宫内,秦始皇对李世民的手段颇感欣赏,认为其虽心狠手辣但有底线。

  可惜两人注定敌对,否则或成挚友。

  九皇子府中,赢峰和曹长钦对此事感到意外。

  曹长钦认为此乃杀鸡儆猴之举,但赢峰认为此举恐让将士寒心。

  李世民处决了一位将军,虽未多言,但参与攻打楼兰的士兵们心知肚明。

  这些士兵会将此事传播开来,楼兰战场上巨大的伤亡也将成为军队中的谈资。

  这样便能很好地起到震慑作用,正如李世民所期望的那样。

  ……

  李太白离开长安后,在江湖中继续漂泊。

  他对二入长安后的变化毫不关心,也不想了解。

  他只觉得短期内不会再踏足长安。

  于是他随意行走,整日借酒消愁,偶有兴致便即兴赋诗。

  渐渐地,江湖中开始流传关于这位背剑饮酒、即兴作诗的剑客的故事。

  有时还能看见他在酒后刻字留诗。

  很快,李太白的名字就在江湖中广为流传。

  直到某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江湖人士,对方提到桃花剑仙邓太阿。

  李太白对这位高手充满好奇,但也因楼兰公主一事分心许久,早已淡忘了江湖中的诸多挑战。

  可惜问话之人已醉得不清醒,无法给出答案。

  李太白只好记住这个名字,开始在江湖中探寻邓太阿的踪迹。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邓太阿的藏身之所。

  李太白根据江湖人的线索,抵达了邓太阿隐居的桃林。

  站在桃林之外,满眼尽是粉色花海,激发了李太白的创作灵感。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这般美景,难怪人称你为桃花剑仙。”

  他边走边低声吟诵诗句。

  “桃花流水悠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妙哉!”

  正当李太白陶醉其中时,忽然听见有人喝彩。

  “好诗!真是绝妙!别有天地非人间,我也常觉得此地宛如仙境。”

  邓太阿手持刚折下的桃枝,笑容满面地看着李太白。

  “阁下贵姓?光临此地所为何事?”

  他适时收住赞美,恢复严肃,直截了当地询问。

  “在下李太白,仅是一介游历江湖的无名之辈。

  今日前来,意欲向桃花剑仙讨教剑艺。”

  邓太阿在听到李太白的名字时便有所猜测。

  早前便听闻不少关于这位李太白的事迹。

  江湖中盛传,他剑法出众,总是寻找剑术高手切磋。

  然而自从上次与王仙之交手后,便不再挑战其他成名剑客,具体原因却不得而知。

  不过,关于他行侠仗义的传闻倒是很流行,邓太阿也听说过不少。

  如今有人登门挑战,让邓太阿颇感意外。

  但既然对方已经找上门,他自然不会拒绝。

  桃花剑仙邓太阿接受李太白的挑战,但表示并非此刻。

  这一决定引发九州大陆上关于天道金榜的关注者热议。

  他们普遍认为,李太白即便拼尽全力才勉强战胜王仙之,而邓太阿身为金榜上的强者,二人对决毫无悬念,结果必然是李太白落败。

  与此同时,在东海武帝城,王仙之看到金榜中李太白与邓太阿同行的画面,感到十分好奇。

  他对李太白和邓太阿的性格有所了解,一个嗜酒如命,另一个同样爱喝,这让他们似乎有着共同语言。

  王仙之甚至调侃邓太阿的美酒是否还能保留。

  而在大唐太极殿,李世民无意识地抚摸手指,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大唐皇帝李世民安排李太白挑战桃花剑仙邓太阿,这让谋士袁天罡感到意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综武:开局让女帝甘心入怀,综武:开局让女帝甘心入怀最新章节,综武:开局让女帝甘心入怀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