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

  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

  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

  休教差别走西东,紧锁牢。

  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朗朗辉辉娇艳,任教出入乘龙。

  无数种性原本相同,就像大海能容纳无穷无尽的事物。

  千思万虑最终也会成为虚妄,种种事物都和谐融合。

  等到有一天功德圆满、修行完成,便能使圆明的法性高高隆起。

  不要让差别之心引领自己走向西东,要紧紧锁住心猿意马。

  将其收回来安放在丹炉之内,炼就得如同金乌一样火红。

  明亮闪耀且娇艳动人,任凭其出入都可乘龙。

  话说三藏遵循菩萨的教旨,收留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约束猿马,同心协力,赶往西天。

  说不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了夏天炎热的日子,又到了深秋的霜景,只见那:

  薄云断绝西风紧,鹤鸣在远处山峰的霜林显得如锦缎般美丽。

  景色正显苍凉,山长水更长。

  征鸿从北方边塞飞来,燕子归向南方小路。

  旅途上害怕孤单,僧衣容易感到寒冷。

  师徒四人,向前行进,渐渐觉得热气蒸人。

  三藏勒住马说道:

  “如今正是秋天,怎么反而有热气?”

  八戒说道:

  “原来您不知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俗称天尽头。”

  “到了申酉时,国王派人上城,擂鼓吹角,声音混杂像大海沸腾一样。”

  “太阳是真火,落到西海之间,像火淬炼水,接着声音滚滚沸腾;如果没有鼓角的声音混淆耳朵,就会震杀城中的小孩。”

  “这里热气蒸人,想必是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

  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

  “呆子别乱讲!要说斯哈哩国,还早着呢。”

  “像师父这样反复不定,这样耽搁,就算从小到老,老了又变小,经历老小三生,也到不了。”

  八戒说道:

  “哥啊,依你说,不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为什么这么酷热?”

  沙僧说道:

  “想必是天时不正常,秋天却像夏天的时令。”

  他们三个正在争论,只见路旁有座庄院,是红瓦盖的房屋,红砖砌的围墙,红油漆的门,红漆的板榻,一片都是红的。

  三藏下马说道:

  “悟空,你去那人家问问情况,看看这炎热的原因是什么。”

  大圣收起金箍棒,整理好衣裳,扭捏着做出斯文的样子,走下大路,径直走到门前观看。

  那门里忽然走出一个老者,只见他:

  穿一件黄不黄、红不红的葛布深衣,戴一顶青不青、黑不黑的篾丝凉帽。

  手中拄着一根弯不弯、直不直、有节的竹杖,脚下踏着一双新不新、旧不旧、拖拉的靴子。

  脸像红铜,胡须像白练。两道长寿的眉毛遮住碧绿的眼睛,一张瘪嘴露出金色的牙齿。

  那老者猛地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

  “你是哪里来的怪人?”

  “在我这门前干什么?”

  行者行礼说道:

  “老施主,别怕我,我不是什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派往西方求经的。”

  “师徒四人,刚到宝地,见天气炎热,一方面不明白原因,二来不知道地名,特地拜见请教一二。”

  那老者这才放心,笑着说道:

  “长老别见怪,我老汉一时眼花,没认出您的尊容。”

  行者说道:

  “不敢。”

  老者又问道:

  “您的师父在那条路上?”

  行者说道:

  “那南边大路上站着的不就是!”

  老者说道:

  “请过来,请过来。”

  行者高兴,把手一招,三藏就同八戒、沙僧,牵着白马,挑着行李走近,都对老者行礼。

  老者见三藏风姿俊美,八戒沙僧相貌奇特稀少,又惊又喜,只得请进屋里坐,叫小的们看茶,一边准备饭。

  三藏听了,起身道谢道:

  “敢问公公,贵地正逢秋季,为什么反而炎热?”

  老者说道:

  “我们这地方叫做火焰山,没有春天秋天,四季都热。”

  三藏说道:

  “火焰山在那边?”

  “会阻碍西行的路吗?”

  老者说道:

  “西方去不得。”

  “那山离这里有六十里远,正是去西方的必经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

  “如果要过那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水。”

  三藏听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只见门外一个年轻男子,推着一辆红车,停在门旁,喊道“卖糕!”

  大圣拔出一根毫毛,变成一个铜钱,向那人买糕。

  那人接过钱,不管好坏,揭开车子上的衣服包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给行者。

  行者托在手中,好像火盆里的灼热炭火,煤炉内的红钉子。

  你看他左手倒到右手,右手换到左手,只说道:

  “热热热!难吃到!难吃到!”

  那男子笑道:

  “怕热就别来这里,这里就是这么热。”

  行者说道:

  “你这汉子好不明白事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实。”

  “他这里这么热,你这糕粉,从哪里来的?”

  那人说道:

  “若想知道糕粉米的来源,得去求铁扇仙。”

  行者说道:

  “铁扇仙怎样?”

  那人说道:

  “铁扇仙有一把芭蕉扇。”

  “求来,一扇能灭了火,二扇能起风,三扇能下雨,我们就能播种,及时收割,所以才有五谷养生。”

  “不然,确实寸草都不能生长。”

  行者听了,急忙抽身走进里面,把糕递给三藏说道:

  “师父放心,暂且别担心隔年烧焦了,吃了糕,我跟您说。”

  长老接过糕拿在手里,对本宅的老者说道:

  “公公请吃糕。”

  老者说道:

  “我家的茶饭还没奉上,怎敢吃您的糕?”

  行者笑道:

  “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给,我问您:铁扇仙在哪里住?”

  老者说道:

  “你问她做什么?”

  行者说道:

  “刚才那卖糕的人说,这位仙人有一把芭蕉扇,求来,一扇能灭火,二扇能起风,三扇能下雨,您这地方才能播种收割,才有五谷养生。”

  “我想去寻她讨来扇子扇灭火焰山的火过去,也让这地方按时播种,得以安宁生活。”

  老者说道:

  “确实有这样的说法。”

  “但你们没有礼物,恐怕那圣贤不肯来。”

  三藏说道:

  “她要什么礼物?”

  老者说道:

  “我们这里的人家,十年去拜求一次。”

  “四只猪四只羊,花红绸缎,奇异香的时令水果,鸡鹅美酒,沐浴后虔诚去拜,到那仙山,请她出洞,到这里施展法术。”

  行者说道:

  “那山在什么位置?”

  “叫什么地名?有多少里路?等我问她要扇子去。”

  老者说道:

  “那山在西南方,叫做翠云山。”

  “山中有一个仙洞,叫做芭蕉洞。”

  “我们这里众人去拜仙山,往返要走一个月,总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

  “不要紧,老孙去去就回。”

  那老者说道:

  “等等,吃些茶饭,准备些干粮,需要两人结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有很多狼虎,不是一天能到的,别当玩笑。”

  行者笑道:

  “不用不用,我去了!”

  说一声,忽然不见了。

  那老者惊慌道:

  “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啊!”

  暂且不说这家人加倍供奉唐僧,却说那行者很快就到了翠云山,按住祥光,正在找寻洞口,忽然听到丁丁的声音,原来是山林里一个樵夫在伐木。

  行者立刻快步走到前面,又听到他念道:

  “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

  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

  在云端依稀辨认着旧时的树林,陡峭的山崖和荒芜的草丛让道路难以找寻。

  在西边的山上望见早上要来的雨,从南边的山涧归来时渡河的地方水已很深。

  行者走上前行礼道:

  “樵哥,问候了。”

  那樵子放下斧头,回礼道:

  “长老要去哪里?”

  行者说道:

  “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

  樵子说道:

  “正是。”

  行者说道:

  “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哪里?”

  樵子笑着说道:

  “这芭蕉洞虽然有,但没有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

  行者说道:

  “人们说她有一把芭蕉扇,能熄灭火焰山的火,难道是她?”

  樵子说道:

  “正是正是,这位圣贤有这件宝贝,善于灭火,保护那一方的人家,所以被称为铁扇仙。”

  “我们这里的人家用不上她,只知道她叫罗刹女,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听了,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

  “又是冤家了!当年降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家伙养的。”

  “之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到他叔叔,尚且不肯给泉水,要有报仇的意思,现在又遇到他父母,怎么能借到这扇子呢?”

  樵子见行者沉思默想,叹息不停,就笑着说道:

  “长老,您是出家人,有什么担忧疑虑?”

  “这条小路向东去,不到五六里,就是芭蕉洞,别心急。”

  行者说道:

  “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求经的唐僧的大徒弟。”

  “前年在火云洞,曾和罗刹的儿子红孩儿有些过节,但恐怕罗刹心怀仇恨不给,所以心生忧虑疑虑。”

  樵子说道:

  “大丈夫观察脸色,只以求扇为名义,别提及过去的不好的话,一定能借到。”

  行者听了,深深地唱了一个大喏道:

  “谢樵哥教诲,我去了。”

  于是告别了樵夫,直接来到芭蕉洞口,只见那两扇门紧闭关得严实,洞外风景优美。

  好地方!

  正是那:

  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

  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

  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

  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

  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

  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

  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

  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

  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

  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

  山以石头为骨架,石头是土地的精华。

  烟霞蕴含着隔夜的湿润,苔藓帮助增添新的青色。

  高峻的山势高耸仿佛欺负蓬莱岛,幽静的花香好似海中之瀛洲。

  几棵高大的松树栖息着野鹤,几株衰败的柳树对着山莺啼叫。

  确实是千年的古迹,万年的仙踪。

  碧绿的梧桐上鸣叫着彩凤,流动的水隐藏着苍龙。

  曲折的小路布满了荆棘垂挂,石头阶梯上藤葛攀爬缠绕。

  猿猴在翠绿的山岩上高兴地对着月亮吼叫,鸟儿在高大的树上欢快地在晴朗的天空啼鸣。

  两边的竹林树荫凉得像雨,一条小路鲜花浓密像没有绣边的绒布。

  不时看到白云从远处的山峦飘来,没有固定的形状随意随风飘动。

  行者上前喊道:

  “牛大哥,开门!开门!”

  呀的一声,洞门开了,里面走出一个毛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扛着锄头,真是一身破烂没有装扮,满脸精神有修行的心。

  行者上前迎着,合掌说道:

  “女童,麻烦你通报公主一声。”

  “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过火焰山,特地来拜求借芭蕉扇一用。”

  那毛女说道:

  “你是哪个寺里的和尚?”

  “叫什么名字?我好给你通报。”

  行者说道:

  “我是从东土来的,叫做孙悟空和尚。”

  那毛女随即转身,回到洞内,对着罗刹跪下说道:

  “奶奶,洞门外有个从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

  那罗刹听到孙悟空三个字,就像把盐放进火里,火上浇油;

  满脸通红,恶狠狠地怒发冲冠,口中骂道:

  “这泼猴!今天来了!”

  叫道:

  “丫鬟,拿披挂,拿兵器来!”

  随即拿了披挂,拿了两口青锋宝剑,整理好出来。

  行者在洞外躲着,偷看她怎么打扮,只见她: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

  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

  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头上裹着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

  腰间系着双束虎筋绦带,微微露出绣裙的边。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镶金。

  手提宝剑怒气冲冲声音高亢,凶恶堪比月婆的容貌。

  那罗刹出门,高声叫道:

  “孙悟空在哪里?”

  行者上前,躬身行礼道:

  “嫂嫂,老孙在这里行礼了。”

  罗刹气呼呼地一声说道:

  “谁是你的嫂嫂!谁要你行礼!”

  行者说道:

  “您府上的牛魔王,当初曾和老孙结拜,是七兄弟的情谊。”

  “如今听说公主是牛大哥的妻子,怎么能不以嫂嫂称呼您!”

  罗刹说道:

  “你这泼猴!既然有兄弟的情谊,为什么坑害我的儿子?”

  行者假装问道:

  “您的儿子是谁?”

  罗刹说道:

  “我的儿子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弄倒了。”

  “我们正没地方找你报仇,你今天上门送死,我岂会饶你!”

  行者满脸陪着笑说道:

  “嫂嫂原来不明白道理,错怪老孙了。”

  “您的儿子因为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观音菩萨收了他去,救出我师父。”

  “他如今在菩萨那里做善财童子,实在是受了菩萨的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

  “您不但不感谢老孙保护他性命的恩情,反而怪罪老孙,是什么道理!”

  罗刹说道:

  “你这个巧嘴的泼猴!”

  “我儿子虽然没有伤命,可怎么能再到我跟前,什么时候能见一面?”

  行者笑道:

  “嫂嫂要见令郎,有什么难处?”

  “您先把扇子借给我,扇灭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那里请他来见您,就把扇子还给您,有什么不行!”

  “到那时,您看他可有一丝损伤?”

  “如果有一点损伤,您责怪也有理,如果比以前更标致,还应当感谢我。”

  罗刹说道:

  “泼猴,少啰嗦!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

  “如果能忍受疼痛,就借扇子给你;如果忍受不了,让你早点去见阎王!”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

  “嫂嫂千万不要多说,老孙伸着光头,任凭您随意砍多少,但没力气就算了,一定借扇子用用。”

  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挥剑,朝着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了有十几下,这行者完全不在意。

  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说道:

  “嫂嫂,去哪里?快借我用用!”

  那罗刹说道:

  “我的宝贝原本就不轻易借。”

  行者说道:

  “既然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从耳朵里抽出棒来,晃一晃,有碗口那么粗。

  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接着又轮棒就打。

  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只讲仇恨。

  这一场好打斗: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

  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

  罗刹无知抡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左挡右遮施武艺,前迎后架骋奇谋。

  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

  罗刹忙将真扇子,一扇挥动鬼神愁!

  女子本是修成的妖怪,为儿子心怀仇恨对泼猴。

  行者虽然心中生起狠怒,因为师父赶路受阻让着女流。

  先说拜借芭蕉扇,不展露英勇和耐性温柔。

  罗刹无知挥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缘由头。

  女子怎能与男子斗,到底男子刚强压住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么凶猛,那个霜刃青锋非常紧密浓稠。迎面打,照头丢,痛苦相持不罢休。

  左边抵挡右边遮挡施展武艺,前面迎接后面招架施展奇谋。

  才斗到激烈沉醉之处,不知不觉西边太阳落下。

  罗刹急忙拿出真扇子,一扇扇出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踪,根本无法留住。

  这罗刹胜利回去。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边下沉不能落地,右边坠落无法稳住身形,就像旋风翻动败落的树叶,流水冲淌残败的花朵,滚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山峰的石头。

  定下心来很久,仔细观看,这才认出来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说道:

  “好厉害的妇人!”

  “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

  “我当年曾记得在这里请求灵吉菩萨降伏黄风怪救我师父。”

  “那黄风岭从这里一直往南走有三千多里,如今在西路转过来,是东南角落,不知道有几万里。”

  “等我下去问问灵吉菩萨一个消息,好回原来的路。”

  正犹豫的时候,又听到钟声响亮,急忙下山坡,直接到了禅院。

  那门前的道人认得行者的模样,立即进去通报:

  “前年来请菩萨去降黄风怪的那个毛脸大圣又来了。”

  菩萨知道是悟空,连忙走下宝座迎接,进入里面施礼道:

  “恭喜!是来取经的吗?”

  悟空回答道:

  “正好还没到!早着呢早着呢!”

  灵吉说道:

  “既然还没有到雷音寺,为什么回到这荒山上?”

  行者说道:

  “自从上年承蒙您的盛情降了黄风怪,一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苦楚。”

  “如今到了火焰山,不能前进,询问当地人,说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扇,能扇灭火,老孙特地去寻访,原来那仙人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

  “她说我把她儿子弄去做了观音菩萨的童子,不能常见,跟我结仇,不肯借扇,和我争斗。”

  “她见我的棒子厉害难以支撑,就用扇子把我一扇,扇得我飘飘荡荡,一直到这里,才停下。”

  “所以冒昧来到禅院,问个回去的路,这里到火焰山,不知道有多少里?”

  灵吉笑着说道:

  “那妇人叫罗刹女,又叫铁扇公主。”

  “她的那芭蕉扇原本是昆仑山后面,自从混沌开辟以来,天地生成的一个灵物,是太阳的精华叶子,所以能灭火气。”

  “倘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才会停下阴风。”

  “我这座山到火焰山,只有五万多里,这还是大圣有留住云彩的能力,所以才停住了。”

  “要是凡人,肯定停不住。”

  行者说道:

  “厉害厉害!我师父要怎样才能过去那地方?”

  灵吉说道:

  “大圣放心,这一来,也是唐僧的缘分,应该让大圣成功。”

  行者说道:

  “怎么能成功?”

  灵吉说道:

  “我当年受如来的旨意,赐给我一粒定风丹,一柄飞龙杖。”

  “飞龙杖已经降伏了风魔,这定风丹还未曾使用,如今送给大圣,保证那家伙扇不动你,你就可以要了扇子,扇灭火,这不就立下这个功劳了吗?”

  行者低头行礼,感谢不尽。

  那菩萨就在衣袖中取出一个锦袋儿,把那一粒定风丹给行者安在衣领里面,用针线紧紧缝好,送行者出门说道:

  “来不及留您,往西北上去,就是罗刹的地方了。”

  行者辞别了灵吉,驾驭筋斗云,直接返回翠云山,很快就到了,用铁棒打着洞门喊道:

  “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用用哩!”

  吓得那门里的女童急忙来报告:

  “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

  罗刹听了,心中害怕道:

  “这泼猴真有本事!”

  “我的宝贝扇子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才能停下,他怎么刚被扇走就回来了?”

  “这次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让他找不到归路!”

  急忙纵身,整理好衣服,双手提着剑,走出门来说道:

  “孙行者!你不怕我,又来送死!”

  行者笑道:

  “嫂嫂别吝啬,一定借我用用。”

  “保证唐僧过山,就还给你。我是个诚信有余的君子,不是借东西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

  “泼猢狲!太没道理,不明事理!”

  “夺子之仇,还没报呢:借扇的想法,怎么能如意!”

  “你别跑!吃我老娘一剑!”

  大圣一点也不害怕,用铁棒迎上去。

  他们两个来来往往,战斗了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以挥动,孙行者身体强壮善于应对。

  她见形势不好,就拿出扇子,朝着行者扇了一扇,行者稳稳不动。

  行者收起铁棒,笑嘻嘻地说道:

  “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任你怎么扇,老孙要是动一下,就不算好汉!”

  那罗刹又扇了两扇。果然不动。

  罗刹慌了,急忙收起宝贝,转身走进洞里,把门关得紧紧的。

  行者见她关了门,就使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含在嘴里,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蟭蟟虫儿,从门缝处钻进去。

  只见罗刹叫道:

  “渴了!渴了!快拿茶来!”

  旁边的侍女,立即拿来一壶香茶,沙沙地满满斟了一碗,冲起很多茶沫。

  行者见了高兴,嘤嘤叫着,飞在茶沫下面。

  那罗刹渴极了,接过茶,两三口气都喝了。

  行者已经到了她的肚子里,现出原身大声叫道:

  “嫂嫂,借扇子我用用!”

  罗刹大惊失色,叫道:

  “小的们,关了前门没有?”

  都说:

  “关了。”

  她又说道:

  “既然关了门,孙行者怎么在家里叫喊?”

  女童说道:

  “在你身上叫呢。”

  罗刹说道:

  “孙行者,你在哪里使法术呢?”

  行者说道:

  “老孙一生不会使法术,都是些真本事,实在的手段,已经在嫂嫂你的肚子里玩耍,已经看到你的肺肝了。”

  “我知道你也渴饿了,我先送你个坐碗儿解渴!”

  就把脚往下一蹬。

  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忍,坐在地上叫苦。

  行者说道:

  “嫂嫂别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

  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忍,只在地上打滚,疼得她脸色发黄嘴唇发白,只叫:

  “孙叔叔饶命!”

  行者这才收了手脚说道:

  “你才认得叔叔吗?”

  “看在牛大哥的情分上,暂且饶你性命,快把扇子拿来我用用。”

  罗刹说道:

  “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

  行者说道:

  “拿扇子我看了再出来。”

  罗刹就让女童拿一把芭蕉扇,拿在旁边。

  行者探到喉咙上面看到了说道:

  “嫂嫂,我既然饶了你性命,不在你腰肋之下捅个窟窿,还是从嘴里出来。”

  “你把嘴张三张。”

  那罗刹果然张开了嘴。

  行者还是变成个蟭蟟虫,先飞出来,落在芭蕉扇上。

  那罗刹不知道,连着张了三次,叫道:

  “叔叔出来吧。”

  行者变回原身,拿了扇子,叫道:

  “我在这里不是?”

  “谢谢借给我了!谢谢借给我了!”

  迈开步子,往前就走,小的们赶紧开了门,放他出洞。

  这大圣调转云头,直接回到东路,很快按下云头,站在红砖壁下。

  八戒见了高兴地说道:

  “师父,师兄来了!来了!”

  三藏立即和本庄的老者以及沙僧出门迎接,一起到屋里。

  把芭蕉扇靠在旁边说道:

  “老官儿,可是这个扇子?”

  老者说道:

  “正是!正是!”

  唐僧高兴地说道:

  “贤徒有极大的功劳,求这宝贝,很辛苦了。”

  行者说道:

  “辛苦倒也不说。”

  “那铁扇仙,你知道是谁?”

  “她原来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名叫罗刹女,又叫铁扇公主。”

  “我找到洞外借扇,她就和我说起仇恨,砍了我几剑。”

  “是我用棒子吓她,她就用扇子扇了我一下,飘飘荡荡,一直刮到小须弥山。”

  “幸好见到灵吉菩萨,送了我一粒定风丹,给我指了回来的路,又到了翠云山。”

  “又见到罗刹女,罗刹女又用扇子,扇我不动,她就回洞了。”

  “是老孙变成一个蟭蟟虫,飞进洞里。”

  “那家伙正讨茶喝,是我又钻在茶沫下面,到她肚子里,动手脚。”

  “她疼痛难忍,不停地叫我叔叔饶命,情愿把扇子借给我,我就饶了她,拿了扇子,等过了火焰山,仍然还给她。”

  三藏听了,感谢不尽,师徒们都辞别了老者。

  一路向西走来,大约走了四十里左右,渐渐地酷热难耐,热气蒸人。

  沙僧只喊:

  “脚底烫得慌!”

  八戒又说道:

  “爪子烫得痛!”

  马比平常跑得还快,只是因为地热难以停下,难以前进。

  行者说道:

  “师父暂且请下马,兄弟们先别走,等我扇灭了火,等到风雨之后,土地凉一些,再过山去。”

  行者果然举起扇子,直接到火边,尽全力扇了一下,那山上的火光熊熊腾起,再扇一下,火势更旺了百倍,又扇一下,那火足有千丈高,渐渐烧到了自己的身体。

  行者急忙往回跑,已经把两股毫毛烧光了,径直跑到唐僧面前叫:

  “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那师父爬上马,和八戒、沙僧,又往东走了二十多里,才停下来说道:

  “悟空,怎么样了呀!”

  行者丢下扇子说道:

  “不行!不行!被那家伙骗了!”

  三藏听说,眉头紧皱,心里烦闷,止不住两泪直流,只说道:

  “怎么办才好!”

  八戒说道:

  “哥哥,你急急忙忙叫我们回去是怎么回事?”

  行者说道:

  “我把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熊熊;第二扇,火气更旺;第三扇,火头飞起有千丈高。”

  “要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光了!”

  八戒笑道:

  “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坏,现在怎么又怕火?”

  行者说道:

  “你这呆子,完全不懂事!”

  “那时用心防备,所以不伤;今天只是为了扇灭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没有使用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

  沙僧说道:

  “像这样火势旺盛,没有路通往西方,怎么办才好?”

  八戒说道:

  “只选没有火的地方走就行。”

  三藏说道:

  “哪方没有火?”

  八戒说道:

  “东方、南方、北方都没有火。”

  又问道:

  “哪方有真经?”

  八戒说道:

  “西方有真经。”

  三藏说道:

  “我只想去有真经的地方哩!”

  沙僧说道:

  “有真经的地方有火,没有火的地方没有真经,真是进退两难!”

  师徒们正在胡乱谈论,只听到有人叫道:

  “大圣不必烦恼,先来吃些斋饭再商量。”

  四人回头看时,见到一位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只穿铁靿靴,后面跟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里有些蒸饼糕点、黄粮米饭,在西路下躬身说:

  “我本是火焰山的土地,知道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地献上一顿斋饭。”

  行者说道:

  “吃斋饭小事,这火光什么时候能灭,让我师父过去?”

  土地说道:

  “要灭火光,必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

  行者在路旁拾起扇子说道:

  “这不是吗?那火光越扇越旺,为什么?”

  土地看了,笑道:

  “这扇子不是真的,被她骗了。”

  行者说道:

  “怎样才能得到真的?”

  那土地又背过身躬身微微一笑说道:

  \"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

  “如果还要借真的芭蕉扇,必须去找大力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西游白话版,西游白话版最新章节,西游白话版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