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议改制度,大封百官!

  刘云即位登基称帝之后,遂又与众人商议百官官制之事。

  卢植便向刘云建议,沿用昔日东汉时的官制。

  不过对此,刘云并不是十分满意,三公九卿制,已经成功说明了其并不利于巩固皇权。

  并且察举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任人不一定唯才是举。

  汉室以孝治天下,因此只要有德行之人,都能够有举孝廉的机会。

  然而正是这一点儿,让下层得以攀附士族,从而让世家的子弟遍布天下。

  可以说,这些举孝廉入仕的士子,多数都是效忠于举荐他的世家门阀。

  而不是效忠于皇权和天子。

  何况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那就是真正有才能治理家国政务的贤才,有很大概率并不能入仕。

  至于历史上魏晋时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更是还不如现在的三公九卿制。

  思虑再三之后,刘云便还是准备任用三省六部制。

  不过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有点过于超前了。

  卢植,皇甫嵩,朱儁等这样受到旧制影响的人,或许并不能接受。

  当然,这对刘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现在还有谁的权利能够大过他?只不过这并不是刘云可以胡作非为的理由罢了。

  只是废除旧制,起用新制,对于现在来说,太有必要了。

  同时,刘云想着连察举制都一并废除了,起用科举制。

  这样就能够避免大多数进入仕途的人,都是有些一定地位的富足之家,甚至贵族。

  而一些寒门家的士子,也能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当然,科举制也有弊端,不过比察举制好多了而已。

  并且,刘云也明白,步子不能一下子拉的太大,否则只会容易扯着自己的蛋嘛。

  确定之后,刘云便让刘伯温誊写三省六部的官制表,并科举制。

  让其交给卢植,皇甫嵩,朱儁,以及王允,蔡邕等一众人观看。

  众皆看毕之后,除王允外,却都是赞赏不已,因为这代表皇权能够更加高度的集中。

  以及削弱各个官僚的权利,如此一来,便很难再有某个强大的门阀世家,能够威胁到皇权的统治。

  相对而言,比之三公九卿制完善了许多。

  不过卢植等人都是建议,应当将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联合任用。

  刘云倒也听从了卢植的建议,让其与刘伯温等商议,遂确定了官制一事。

  至于科举制,卢植等人亦是建议,要职不仅需要科考,也需要监察。

  否则若是任用一个虽有才能,但并无德行之人,对于朝政来说,弊大于利。

  刘云点了点头,这点他也考虑到了,不过此事暂且不急,需慢慢调整。

  因为现在连科举都还没有实行呢。

  刘伯温又建议废除旧制的男爵与子爵两个爵位,异姓只设公,候,伯三个爵位,刘姓可封王。

  理由是事实上没几个人受封这两个爵位,这也得到了卢植等人的推崇。

  众人商议之后,并制定,爵位只有长子可世袭,其他诸子都只能袭次一等。

  随后各项官爵,以及后宫女官,都讨论完成,初步确定之后,众人便即上书告知刘云。

  刘云看毕,心下大喜,竖日,便即宴请百官进入未央宫。

  百官朝拜后,刘云即下诏,立貂蝉,原名任红昌,为皇后,择日举行封后大典。

  立蔡琰,字文姬,为夫人;大乔,原名乔靓,为贵人;小乔,原名乔婉,为美人。

  刘云将这三者,改为三夫人之列,俱是平级。

  又加封卢植为太师录尚书事,并封爵位齐国公,领封地齐郡,乐安郡,济南郡三郡。

  皇甫嵩为太傅录尚书事,并封爵位楚国公,领封地南郡。

  朱儁为太保录尚书事,并封爵位吴国公,领封地吴郡。

  太师,太傅,太保,皆位列上公,但并无实权,故以录尚书事为总领尚书省。

  刘云又特许其三人为兼领中书令,不设丞相之职,决策军国大事及重要官员任免。

  又封王允为大司马,并封爵位陈国公,领封地陈国。

  蔡邕为大司徒,并封爵位梁国公,领封地梁国。

  刘伯温为大司空录尚书事,兼领侍中,掌管门下省,并封爵位安国公,领封地南阳郡。

  三公之位亦只有虚名,并无太大实权,独刘伯温是一个例外。

  刘云改太尉为大司马,并给蔡邕大司徒之位,亦特加一大字,以为尊荣。

  张纮亦为司空,并给事中,工部尚书。虽名不同,实则都是同一职位,不过都以刘伯温为长,并封其为平安侯,协助刘伯温掌管门下省。

  又封孙坚为大将军,领太尉事,并封卫国公,领封地河东郡。

  李存孝为骠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封信国公,领封地河内郡。

  刘备为车骑将军,并封宋王,领封地徐州。

  刘璋为卫将军,并封蜀王,领封地益州。

  又封关羽为豫州牧,依旧领前将军,并封爵位定陵侯。

  张飞为兖州牧,依旧领后将军,并封爵位高平侯。

  韩遂获封凉州牧,领征西将军,并封武威侯。

  马超获封镇西将军,并封昭武侯。

  张燕领并州牧,加封征北将军,并封中都侯。

  鲜于辅依旧领幽州牧,平北将军,并封广阳侯。

  麴义依领冀州牧,镇北将军,并封武安侯。

  张绣为征南将军,弘农郡太守,并封新安侯。

  吕布加封大都督之职,督管各路兵马,并封九原侯。

  陈宫任河南尹,并封杜陵侯。

  郭嘉仍任军师祭酒,并刑部尚书,领廷尉卿,封阳城侯。

  庞统任军师将军,并兵部尚书,领少府卿,封南乡侯。

  徐庶任军师中郎将,并吏部尚书,领宗正卿,封舞阳侯。

  孔融任礼部尚书,领太常卿,封平安侯。

  朱治任户部尚书,领大司农卿,封陵阳侯。

  赵云为京兆尹,执金吾,封真定侯。

  孙策为左冯翊,封乌程侯。

  黄忠为右扶风,封山都侯。

  周瑜为水军大都督,封寻阳侯。

  鲁肃为水军副都督,封曲阳侯。

  程普为安东将军,封长陵侯。

  韩当为安南将军,封霸凌侯。

  黄盖为安西将军,封杜陵侯。

  祖茂为安北将军,封新丰侯。

  又调任黄忠为卫尉卿,张昭为光禄勋卿,虞翻为大鸿胪卿,蒋钦,周泰俱都为太仆卿。

  其余大小官员,各路将军,俱都按功行赏,皆封列侯,并按需调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最强争霸系统,三国:最强争霸系统最新章节,三国:最强争霸系统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