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抚胡须,眼中光芒闪烁,赞赏道:

  “此对联妙极,所言甚是有理,咱要将它镌刻在国子监的大门上!”

  他又道:“日后再发行此刊,需先交由礼部审查,而后咱亲自把关。

  对了,再多印一些,让国子监诸生亦能阅读。”

  陆知白沉默片刻,小声嘀咕:

  “国子监生可有好几千呢……”

  又想白嫖他。

  朱元璋仿若未闻,全然不顾,说:

  “咱亦在思量,要不要借用此形式教化百官?

  虽有邸报,然有些地方官吏的水平,实在是差些劲,唉,根本无法领会咱的施政意图……”

  与《参考消息》一对比,便是瞎子亦能瞧出,邸报看似简单,实则是给聪明人看的。

  寻常人看了也是读不明白,需有人细细剖析讲解才行。

  陆知白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说道:

  “朝中有诸多大臣,久历宦海,世故练达。

  若能分享处世心得,善莫大焉,连我也要好好学着……”

  其实是因为,他也想白嫖!

  《参考消息》的撰稿人着实太少,需要博采众长。

  尤其是那些官场老油子的人生经验。

  毕竟,这份刊物的初衷与宗旨,乃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政治水平,以便日后应对官场斗争。

  朱元璋认真思索起来,点头道:

  “你所言亦有些道理,难道做了官,就可以不学习不进步了?”

  只是这样,未免有些麻烦。

  朱元璋也懒得费心去想,就说:

  “往后这刊物,你大可邀朝臣撰文,多印一些,先办几次看看效果。”

  陆知白又趁势请教了一下,有哪里需要改进的。

  朱元璋略作思考,道:

  “倒也没什么,就按着这期的来。该写的写,不该写的就不要写了。”

  陆知白赶忙点头应和。

  朱元璋将他细细打量了一番,面上带着浅淡的笑意,徐徐说道:

  “你今日瞧着格外地端庄持重。”

  陆知白谦敬地回应:“皆赖陛下悉心训导……”

  朱元璋仔细审视着他,见他的轮廓成熟些许,不禁喟叹:

  “较三年前,你长高了点,肩背亦宽厚了些。岁月如矢,匆匆而逝啊……”

  陆知白默默颔首。

  朱元璋了然于心,欣然笑道:

  “老四、老五、老六,俱已相继就藩去。你这些时日幽居家中,想必颇为寂寥。”

  陆知白近段时间心情欠佳,缘由纷杂,有一半是咸鱼的锅。

  未料朱元璋日理万机,竟能有所觉察。

  陆知白拱手,诚挚而言:“多谢陛下关心。”

  朱元璋笑容舒朗:“罢了,今日且饶过你。待会儿唤太子前来,咱们一同用晚膳。”

  这般安排,必有缘故,陆知白也未多作追问。

  待至薄暮时分,朱元璋于偏殿布设晚膳,朱标随即前来。

  朱标蓄着短须,面容和煦。

  三人用膳之际,只是随性闲谈,并未涉及要政。

  陆知白心底隐隐有所悟会,老朱此般行事,意在期望他与太子能增进情谊。

  现今数位兄弟皆已就藩,唯太子留于京都。

  饭毕,稍歇片时,三人便悠然踱步前往御书房。

  朱元璋闭合房门,屏退侍从,命护卫远隔数丈,环伺于外。

  陆知白心中警兆骤生,暗自思忖:此乃有事之象!

  墙上,悬着一幅他所绘的万国堪舆图,以几何线条勾勒,海岸线皆呈平直之态。

  朱元璋亲手取来一幅大明舆图,铺展于阔大书案之上。

  他手执一颗颗红色棋子,徐徐落下。

  陆知白在旁静观,见所落之处皆是往昔朝代的都城,心中顿时有所预感。

  果如所料,未几言谈,朱元璋便看似不经意地问询:

  “咱有一念头,存念已久。你素日忠勇多智,故而才向你袒露。”

  陆知白眨动双眸,心下暗忖:不听也不行啊。

  朱标亦徐步趋近。

  朱元璋问道:“驸马,依你之见,我大明都城建于何处,最为妥帖?”

  这么明牌,陆知白亦未觉意外,老朱终究还是起了迁都之念。

  陆知白答曰:“儿臣实难决断。”

  朱元璋亦不焦迫,说道:

  “此事关乎重大,一时半会儿难以定夺,可从容思量。”

  陆知白略作思忖后,说道:

  “世间并无全然完备之地,各处皆有其优长与缺漏。”

  朱元璋略显无奈,摇头说:

  “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此理难道你不知晓?”

  陆知白应道:“儿臣知晓,只是……”

  他稍作停顿,继而道:

  “但儿臣以为北边、海洋与西南,此三个战略方向,能兼而顾之才好……”

  然而朱元璋,其实对于开疆辟土,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元朝就是因大而亡。

  所以直接无视了这句话。

  他凝视舆图,双眉紧蹙:

  “你不愿迁都?这应天,咱虽经营多年,然其亦有弊端。

  定都于此的王朝多为短命,或偏安一隅,实乃不祥……”

  “且距北边甚远,北方地旷人稀,如此怎可兴盛?百里无人,又凭何抵挡蒙古人南下?

  上次虽获大捷,残元君主前来议和,交纳岁贡。但日后局势,谁能说得好呢。”

  “尚有一事,这宫城,前昂后洼,地势不协,风水欠佳啊,咱每念及此,便觉心中郁塞……

  更何况,有传言说,此间龙气,早已被秦皇截断了……”

  朱元璋长吁短叹,显是对应天颇为不满。

  紧接着他又道:

  “初建国时,民生凋敝,山河残破,困窘至极,无奈之下才择应天为都。

  但今时国力日盛,岂可一误再误!”

  朱元璋筹算道:“往昔钱粮匮乏,日后定当渐趋丰裕。

  番薯广植之后,赋税亦会增益。其他税收制度,咱亦会持续革新。

  再加上咱令沈家营商,还有你那商业区的收益,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以及残元的岁贡。对啦,还有倭国的矿产……”

  陆知白亦频频点头,大明果真是愈发昌盛,越来越阔了。

  如此而言,若诸事顺遂,二十载之内,或许真能实现迁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最新章节,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