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陆知白说要限制中举儒生的待遇。

  一些官员暗暗侧目,已经有些不开心了。

  虽然他们已经当上官了,但还有家族后代啊。

  只听陆知白继续说:

  “一张一弛,才是制衡之道。所以也要给中举考生一些权利。

  比如通过乡试,成了举人,即可录用。可在州县的衙门做典吏,或在县学做低位教谕。

  过了会试,成为贡士,就可以在省级部门。

  若是能通过殿试,便可以去京师的部门……大概就是这样。”

  朱元璋听了,眼眸微微一眯,思索起来:

  “乍一听,倒也有些道理……”

  吏部尚书却满脸不可思议,无语至极反而笑了,问:

  “侯爷难道不知,官与吏不同吗?已然成了举人,怎么可能还去做吏?”

  陆知白说:

  “自然知道,但这不是我提的,是胡惟庸提的啊!”

  众人皆无语:“……”

  他们很怀疑事情的真假。

  胡惟庸既已犯谋反之罪,说什么都没用的。都快死了,还在为国家考虑,他还谋什么反?

  对了,胡惟庸到底提了多少新策来着……

  古代的吏,全是临时工。

  也就是说,不享受朝廷固定俸禄。

  一般来讲,是雇主或衙门掏钱。

  陆知白望着朱元璋,说:

  “民间有句话叫做,‘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县令’。

  胥吏往往有家传,与豪绅巨室交好,是地头蛇一般的人物。

  或许可以在官与吏之间,设置一个‘参官’的级别……”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却不见笑意:“百里侯……”

  吏部尚书提醒道:“侯爷,咱们不是在说科举吗?”

  “嗯,”陆知白继续说,“殿试之后,可再考一场,优中选优,他们极可能是栋梁之材……”

  朱元璋点头,倒是赞同了这个提议。

  其他人也在琢磨。

  而后陆续发表意见。

  礼部尚书说:

  “通过乡试就可做官,恐怕有些不妥……”

  陆知白两手一摊:

  “我也觉得!胡惟庸这压根就是馊主意!”

  朱元璋似笑非笑:“……”

  陆知白:

  “或许可以在殿试之后,再安排一场考试,未进殿试者皆可参加,若是通过,便可得用。”

  说白了,就是复活赛。

  朱元璋摸着两寸长的胡须,饶有兴致,思索起来。

  其余官员一番考虑,纷纷发表意见:

  “殿试后再加试,倒要更稳妥庄重一些。”

  “若是有人因种种缘故发挥失常,倒也有补救的机会。”

  “只是……”

  礼部侍郎悄悄看了陆知白一眼,说:

  “如此一来,殿试之后要加试两场,其中一场规模甚大,倒是要好生筹备……”

  陆知白眉梢微动,并不言语。

  他真想建议老朱学武则天,一年考一次。

  这样每年都有人能上岸,朝廷也不缺人才了。

  但科举制度和流程太繁琐了,五级考下来,以古代的组织能力,根本做不到。

  这就是宋朝开始,科举渐渐固定为三年一考的原因。

  筹备科考,是礼部的职责。

  陆知白提出加试,既增加了礼部的活儿,却也变相地扩大了权柄……

  接下来。

  朱元璋说:

  “以往这科举资格,是‘乡里举保’,但难免串通舞弊。

  以后,就在各府州县,设专人查验。严防冒籍、冒名等事!”

  陆知白点头说:

  “不错,这资格审查,应该贯穿科举,甚至为官的始终。”

  众人又详细的讨论了科举从头到脚的诸多规则。

  尽量保证公平公正。

  比如回避、隔离、搜检、巡考、誊录等等制度。

  两个殿阁大学士,在不停的记录着。

  朱元璋问道:“诸卿,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各自思索。

  陆知白道:

  “儿臣以为……”

  朱元璋抬手问道:“先说是谁的主意!”

  陆知白笑:“是儿臣的主意……

  一,考试内容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至于增加何内容,请陛下勘定其他经典!”

  那群五六十岁的老官员,一下子睁大了老眼,纷纷望着他。

  这家伙,横竖要跟儒家过不去啊……

  朱元璋则眯起眸子,满脸的若有所思。

  陆知白继续说:

  “第二,提高时政,包括策论的占比!

  每次科举要考很多场,出过的题一般不再用,但四书五经适合出题的内容就那么些。

  长此以往,将无题可出,题目就会稀奇古怪,逐渐偏离初衷。

  还有考生,一味地背诵范文,有时竟也能幸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朱元璋微微颔首,说:“你倒是有远见。”

  陆知白又道:

  “第三,除行测外,自乡试起,再增加‘面试’一科!

  因为每场考试,基本都是在考写作,却不考说话、仪容,未免有失偏颇。”

  六部等官员眼睛瞪得更大了,用看怪物的目光看着他。

  就这一句话,筹备科举的工作量,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

  而考试的难度,更是直接拔高了一个新台阶。

  太狠了啊!

  别让考生知道是你提议的……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转,却有些意动了。

  殿试是要见人的,但仍然不算面试,因为还是要考文章。

  但历朝的科举中,确实也有结巴、近视等人能中举。

  朱元璋忧虑道:

  “既然见了面,若是与考官相识,岂不就有舞弊的可能?”

  陆知白就说了异地、主副考官、双盲、抽签、权重计分等办法。

  朱元璋沉吟着,说:“咱再想想……”

  有些官员的神色间,则多了几分忧虑,道:

  “若施行此法,只怕难度太高,通过者寥寥……”

  陆知白笑道:“不会的,按照分数排名次,矮子里也能拔将军。”

  朱元璋问:“你还有主意吗?”

  陆知白思量片刻,提出影响全国政治文化格局的重要事项:

  “南北文教不均,应根据人口比例,尽早定下各省科举名额,以免日后南北离心……”

  礼部尚书等人,不由得深深凝视着他。

  原来这驸马,倒也不是想为难考生,确实是为国家和社稷着想……

  朱元璋神情也凝重了些,点头赞许:

  “此言有理!

  北边西边,本就文教不兴,若是再不帮扶,岂不是会积弱?

  至于科考大省,若是搭配上加考,想必考生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最新章节,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