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吸引狄仁杰 第140章 太极殿·论功凝心

小说:开局吸引狄仁杰 作者:令狐哈 更新时间:2025-06-16 20:16:42 源网站:宝书网
  金銮殿穹顶悬着九旒蟠龙灯,铜铸灯柱刻满云雷纹。

  烛油顺着龙首衔着的夜明珠滴落,在汉白玉丹陛上凝出星点光斑。

  武三思的鎏金巨斧斜倚在朱漆柱旁,刃口草叶上的洛水露珠未干。

  倒映着殿中垂落的织金帷幔——那是西域进贡的阗玉金线。

  随穿堂风荡起时,将“贞观之治”四字御笔匾额映得影影绰绰。

  武则天坐在九龙沉香榻上,明黄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泛着微光。

  指尖摩挲着《玄甲会盟书》残卷边缘的焦痕——那是隋末战火留下的印记。

  殿中重臣分列两班,蟒袍补子上的禽鸟走兽随呼吸起伏。

  唯有阶下的镇国大将军林渊甲胄纹丝不动。

  胸前龟甲泛着奇异的幽光,与他眸中偶尔闪过的陌生神色相映。

  “林卿,”武则天忽然开口,玉圭轻叩案几,声响惊起梁间夜枭。

  “你随朕征战十载,常言‘后世自有定论’。且说说,你曾闻那玄甲会在后世可有消息?”

  殿中骤静。户部尚书黄履贤攥紧算盘的手微微发颤。

  武三思正往小娃手里塞蜜饯的动作顿在半空。

  连躲在狄仁杰袍角后的放牛娃都仰起头。

  盯着林渊甲胄上那枚非金非玉的护心镜——传闻那是他从“千年之后”带来的物什。

  林渊单膝跪地,甲胄相撞发出清响。

  他垂眸望着地砖上的云纹,龟甲忽然泛起涟漪。

  映出记忆里某个落雨的黄昏:“陛下,后世之人称玄甲会为‘华夏护脉之魂’。

  史书载其始于夏商,盛于汉唐,每逢乱世必现,护百姓于水火……”

  他指尖划过龟甲边缘,那里刻着行极小的字。

  “臣曾在后世典籍中见过‘玄甲义仓碑’拓片,碑首刻着‘护民为甲,藏民于心’,落款是……”

  “是朕?”武则天挑眉,指尖划过残卷上“武曌”二字,唇角泛起淡笑。

  “是后世百姓奉陛下为‘玄甲护民之典’。”

  林渊抬头,目光掠过殿中蟠龙藻井。

  “他们说,自陛下允玄甲会旧祠改义仓、设医馆。

  这‘官民互持’之道便成了玄甲会的根。臣曾见一幅后世画卷。

  画中玄甲执甲人不再是单骑救主的将军。

  而是与百姓共筑堤坝的汉子、为孩童问诊的老医……陛下。

  后世之人道‘玄甲非甲,是千万人愿为彼此遮风的心意’。”

  武三思忽然一拍大腿,震得甲胄上的流苏乱晃:“奶奶的,合着老子砍柴火、修房子,真成了后世典故?”

  他拎起蜜饯罐子晃了晃,“那小娃他爹送的麦饼,是不是也该记一笔?”

  长乐公主掩唇轻笑,三珠权杖轻叩地面:“武将军这‘粗疏’倒比金石更动人。

  母后,后世既将玄甲会与民心相系,倒不如听听林将军所言——那画卷中可有朝堂与玄甲会的渊源?”

  林渊指尖抚过龟甲上新显的纹路,那是昨夜洛水百姓送麦饼时。

  龟甲突然浮现的“民安”二字:“陛下,后世有‘护民坊志’记载。

  每逢灾年,朝堂必发府库与玄甲会义仓联动,百姓皆道‘上有明君,下有义士,中间是千万个彼此帮衬的凡人’。

  更有一事……”他忽然顿住,望向武则天眼中的探究。

  “后世有人仿陛下《玄甲会便民条陈》。

  定了‘官民共议护民策’的规矩,说这是‘千年之前金銮殿里种下的种子’。”

  武则天闻言起身,缓步走到林渊面前,望着他护心镜中倒映的自己

  ——龙袍上的金线龙纹与护心镜里模糊的“后世街巷”重叠,竟似看见无数个晨昏。

  百姓举着写有“护民”的灯笼穿行在义仓间。

  “林卿,”她忽然伸手,指尖轻点龟甲。

  “你说后世之人可曾知,朕当年准玄甲会改义仓,不过是见武三思给小娃塞蜜饯时,那孩子眼里的光?”

  殿中传来低笑。武三思挠着后脑勺把小娃举过肩头。

  孩子伸手去够他甲胄上的玄字纹,奶声奶气问:“将军的斧头,后世的小朋友看得见吗?”

  “看得见!”林渊忽然开口,龟甲光芒大盛,竟在殿中投出虚影

  ——那是后世某座护民坊,石像旁的浮雕上,有人背着粮袋往义仓走。

  有人举着斧头为百姓修缮房屋,最角落的小像里。

  分明是个抱着蜜饯罐子的糙汉,正把麦饼分给衣不蔽体的孩子。

  “后世之人会把‘护民’刻在碑上,画在卷里,更记在心里——就像陛下此刻看见的,玄甲会的光,从来都是人心里的热。”

  狄仁杰忽然上前,展开新拟的《玄甲护民新策》。

  纸页间夹着片洛水畔的艾草:“陛下,林将军所言‘官民互持’,正合玄甲会‘护民非一人之勇,乃万众之心’的本意。

  臣昨夜走访洛水村,见百姓自发在义仓门口刻‘有难共当’四字——这比任何朝堂政令都重。”

  “好个‘有难共当’。”武则天转身望向殿外,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

  九龙沉香榻后的屏风上,“贞观之治”四字旁。

  不知何时被武三思用斧头刻了行歪歪扭扭的小字:“护民就是让娃有蜜饯,让老子有麦饼”。

  她忽然轻笑,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传朕口谕:着林将军整理后世玄甲会典故。

  编入《天朝护民典》;武三思为‘玄甲民心使’,每月须带朝臣走访州县。

  把百姓的‘蜜饯’‘麦饼’记成策——记住了,朝堂的宏伟,从来不在金銮殿的砖瓦里,而在百姓愿意往你手里塞麦饼的热乎劲儿里。”

  林渊叩首时,龟甲光芒与晨光合一,护心镜里闪过后世某个清明的春日:

  护民坊前人潮涌动,孩童举着写有“武将军同款蜜饯罐”的纸灯。

  老人指着石像上的斧头笑谈“当年金銮殿里那个糙汉子,可没少帮咱们修牛棚”。

  而他此刻听见的,是武则天与朝臣商议“减赋税、扩义仓”的絮语。

  混着武三思教小娃喊“护民万万岁”的粗嗓门——原来千年之后的“玄甲传说”。

  早在此刻的金銮殿里,便埋下了最温暖的伏笔。

  殿中烛火渐熄,晨光漫过丹陛,将武三思的鎏金巨斧镀成暖金色。

  放牛娃挣脱大人的手,跑过去摸着斧刃笑:“斧头暖暖的!”

  武三思蹲下身,用斧背轻轻敲了敲石砖,哼起洛水百姓新编的歌谣:

  “玄甲玄甲,不是铁疙瘩,是阿爹修房的瓦。

  是阿娘熬的茶,是朝堂上那个老姐姐,让咱吃饱饭的话……”

  武则天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林渊曾说的“后世民心”——原来最宏伟的朝堂。

  从不是穹顶蟠龙、丹陛玉阶,而是当晨光漫过时。

  殿内殿外的人,都揣着同一份“想让日子变好”的热望。

  她低头看着《玄甲会盟书》残卷,指尖在“护民为上”四字旁添了行小字:

  “民心为甲,何惧风雨”——这,或许就是她与林渊、与满殿朝臣,对“玄甲护脉”最真切的回应。

  午间的日头爬上殿脊时,林渊望着案头新收的百姓手札。

  其中一封歪歪扭扭的画着斧头和蜜饯,落款是“洛水小娃狗剩”。

  他忽然想起后世护民坊里的石刻:“金銮殿的光。

  从来不是龙袍上的金线,是皇帝肯听百姓说‘麦饼有点硬’。

  是将军肯帮娃娃修牛棚——这光落在地上,就成了千万人心里的暖。”

  而此刻的金銮殿里,蜜饯碎屑混着洛水畔的草叶,散落在汉白玉地砖上。

  竟比任何御赐珍宝都鲜活——那是武三思的“粗疏”,是狄仁杰的“细腻”。

  是武则天眼中“民心比权术更重”的柔光,更是玄甲会跨越千年的答案:

  所谓“镇国护脉”,从来不是一人一甲的孤勇。

  而是君与臣、官与民,彼此伸手相扶的,那一点人间烟火气。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开局吸引狄仁杰,开局吸引狄仁杰最新章节,开局吸引狄仁杰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