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时空

  刘邦盯着直播中赵匡胤的操作,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后转头对张良询问道:“子房,这赵匡胤的法子,我大汉可以用吗?”

  张良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肯定:“陛下想要用此法收回各异姓王在封地的军权,成功与否在于淮阴侯,淮阴侯用兵如神,若他率先将封地的军权交于朝廷,则其他诸侯也会忌惮一二。”

  刘邦听后,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韩信桀骜,乃公将他带回长安,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张良则是笑而不语,目光转向一旁的萧何。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紧皱眉头,目光如炬地盯着画面上“唐末藩镇割据”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藩镇割据,大唐何来的藩镇?”

  房玄龄在一旁轻抚胡须,沉吟片刻后猜测道:“恐怕是后世之君,不能控制地方,故而设置藩镇,就像当年东汉末年一般。”

  李世民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那朝廷的禁军呢,难道朝廷的军队还能消失不成?”

  李靖等人也是纷纷摇头,他们的脸上露出困惑之色,实在不明白朝廷的精兵去了哪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听到青鸟提及后人对他“释兵权”做法的异议,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和坚持:“朕加强中央权利,乃是为了防止武人专政,残民害民,为何后人会有异议?”

  赵普在一旁猜测道:“莫非是后世之君,武功不振,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故而后人对陛下的政策,多有误解!”

  赵匡胤听后,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从直播中知道一些后来之事,让朕查缺补漏!”

  ……

  【对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通常被认为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一个标志。

  甚至有人觉得,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削夺大将兵权还直接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为啥这么觉得呢?

  因为皇帝直接掌控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掌控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导致宋朝跟辽、西夏、金打仗老是输,边患问题解决不了。

  后来更是军事上积弱,于是两宋还亡在了社会制度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手里。

  但实际上呢,赵匡胤那会儿根本没定啥“重文抑武”的方针,他主张的是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些话,就说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定的。

  其实赵匡胤是抑武,可没太重视文。

  他跟赵普说过:“五代的时候方镇凶残霸道,百姓苦得很。我让挑一百多个能干的儒臣去管大藩镇,就算他们都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人。”

  对赵匡胤来讲,用文士是因为他们可能惹的祸没武人大,也不会像武人那样威胁政权根本。

  宋朝搞的文人治军那套制度,目的是彻底除掉让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出发点挺好,效果不错,想法也先进。

  但人算不如天算!

  两宋亡在游牧民族手里,原因挺多。跟两宋对着干的,先是辽、夏,接着是辽、金,最后是金、蒙。

  从打仗的情况看,北宋得两线作战,只能主打防守。

  但到宋太宗的时候,那才是真的重文抑武。

  宋太宗军事能力远不如赵匡胤,只能靠这办法加强皇权,还弄出个“平戎万全阵图”!

  赵匡胤一直做的,其实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实力,不是光针对武将,他打压的是太集中的权力和地方权力。

  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权力削弱分割,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

  同时,中央也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开始降低宰相地位和权力。

  赵匡胤在礼节上还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让宰相没了那种百官比不了的待遇。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能明白,赵匡胤不是只打压武将,也分割相权,有计划地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力。

  这就是皇权和相权在较劲,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赵匡胤用的是强干弱枝的办法。

  先说地方上,派文臣当知州,还设通判跟知州互相牵制。

  规定各州刺史直接向朝廷报告、听朝廷诏令,节度使不能管除了所驻州之外的政务。

  后来慢慢派京官(文臣)接替刺史管州务,叫“权知xx州州军事”,简称知州。

  “知州事”不是正式官名,州的实际管事的是通判。

  “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变成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例。

  所以可别以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手,当时人觉得那是“监州”,这更符合知州的身份。

  赵匡胤就这么通过分权制衡,把藩镇节度使的权力收到中央朝廷了。

  赵匡胤见识广,深知底层士兵的心思,那就是谁发钱,谁当家!

  “钱就是权”,这在太平时候可能不太准,在五代十国那可是真理!

  唐末藩镇就是因为有了财政权,才能独立于中央之外,赵匡胤当然有办法对付!

  于是他想办法让财权集中,首先中央朝廷的三司使管着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统领盐铁、度支、户部。

  而在地方上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送中央。

  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其他都归中央,三司权力很大。

  地方没了财政权,自然没法独立,藩镇那一套慢慢就不行了。

  军事上,赵匡胤让枢密使专管军事政令、调动禁军,跟中书省并称“二府”(政府、枢府)。

  枢密院大事都要跟皇帝汇报批准。

  从“二府”并立能看出来,赵匡胤做这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皇权。

  对文臣武将,赵匡胤的态度一直是文武制衡,谁冒头就削谁,谁势力大就揍谁。

  要说重文抑武让宋朝变弱这事儿,赵匡胤有责任,但这锅他可不全背。

  毕竟赵匡胤打了不少胜仗呢,不信,您接着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最新章节,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