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上午。

  就当整个京畿之地,都在散播着榆国公起兵造反的流言时,三名从辽东方向策马奔来的明军信使,已是风尘仆仆的冲进了京师之内。

  “大捷!大捷!辽东大捷......”

  “我大明大败清军,收复宁远、锦州等城池!”

  “清军狼狈逃跑,被我大明打到退守广宁城......”

  “宁远之战,我大明斩杀清军数万,俘获清军数千。”

  “辽东大捷!我大明大败清军,接连收复宁远、锦州等城池。”

  “......”

  三名信使一边策马疾驰,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捷报,高声大喊着。

  沿途所经之处,军民百姓们在听得这个消息后,先是愣神了片刻,随即全都沸腾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先后炸响,犹如万门火炮齐声轰鸣。

  “辽东大捷!大明大败清军,收复宁远......”

  “......斩获清军首级数万,俘虏清军数千......”

  “王师进逼广宁城,直捣黄龙,誓要收复沈阳!”

  “清军不战而逃,被我大明打得伤亡惨重,我大明威武!”

  “......”

  三名捷报信使的大喊之声,很快就从外城传到了内城,引发了更多军民百姓们的沸腾。

  剧烈的鞭炮声响彻不息,使得整个京师都是热闹一片。

  ........

  而在这时的紫禁城内。

  皇太子朱慈烺正召集着陈新甲、李邦华、郑三俊、李侍问、倪元璐、刘泽深、苑景文、魏藻德、张伯鲸、陈演等一众阁臣,在乾清宫内议事。

  议事的内容,自然是有关于榆国公起兵造反,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就在前两日之时,一众阁臣们都不相信京营新军参将张茂典的推断,或者说是自欺欺人的不愿相信这个消息。

  但在经过锦衣卫的详细查探后,确认了张茂典的推断确实没错。

  山海关确实是被威武军所攻占,六万援辽大军也确实是惨败在了三千威武军骑兵之下。

  至于锦衣卫为何能够查探到详细情况,那皆是刘博源的特意为之。

  在山海关之下,关城城门全都大开,根本没有阻拦军民百姓们的进出。

  这就使得前来查探情况的锦衣卫,能够轻而易举的查探到详细情况,没有丝毫的隐藏。

  得到了确认的情况后,朱慈烺惊慌不已,多次召集了一众阁臣们紧急议事,商议着如何应对榆国公起兵造反。

  可在经过多次的议事后,还是没有商议出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

  这让朱慈烺感到非常的焦虑,心里的惊慌已是再难压抑。

  朱慈烺的心里非常害怕,时刻都在担心着,榆国公会不会率领威武军进攻京师。

  看着站在大殿内的一众阁臣们,朱慈烺强压着心中的惊慌,出声问道:“诸位爱卿,关于榆国公起兵造反之事,你们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然而。

  面对着朱慈烺的询问,一众阁臣们皆是沉默不语,低首望着地面。

  见得一众阁臣们皆是沉默着没有回答,朱慈烺只得将目光看向了内阁首辅陈新甲,问道:“陈爱卿,难道你也没有什么主意吗?”

  “这......”

  陈新甲沉思了片刻后,随即说道:“回禀太子殿下,如今京师防御薄弱,兵马也是不足。若是那刘贼率军打到京师的话,恐怕......”

  无需陈新甲说出最后一句话,朱慈烺就已明白了话中的意思。

  其实,以当前朝廷的实力,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弱的。

  驻守在京师的兵马,有三万京营老军,有正式成军的五万京营新军,有四万净军,以及还有京畿各州府的卫所兵与战兵,人数也有两三万。

  若再算上官绅士族家中豢养的家丁护院,也是足有一两万人的。

  而这些兵马全部加起来的话,至少是在十五万人之上。

  十五万兵马!

  这可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实力。

  就算是面对着数万清军的进攻,那也是能够抵挡住的。

  不过,若是面对着威武军的进攻,可就有些不大够看了。

  数日之前发生的山海关之战,已是十分清楚的说明了这个事实。

  只是三千威武军骑兵而已,竟然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六万援辽大军,而且所花费的时间,竟是连三刻钟都不到。

  这就足以可见,威武军的战力是有多么的强悍。

  也怪不得在陈新甲的心里,一点也不认为十数万明军兵马,能够抵挡住威武军的进攻。

  实在是威武军的强大战力,已经使得陈新甲十分明白,京师是守不住的。

  “那以陈爱卿之言,我大明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渡过当前危机?”朱慈烺再次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慌,向着陈新甲问道。

  陈新甲神色犹豫了片刻后,似乎下定了一个很大的决心,随即向着朱慈烺拱手作揖道:“回禀太子殿下,若想我大明安然渡过当前危急,唯有立即迁都南京,以避刘贼锋芒。”

  迁都南京!

  以避刘贼锋芒!

  此言一出,大殿内至少有过半的阁臣们皆是面色微变,心中一片震惊。

  自成祖皇帝从南京迁都至北京后,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北疆和关外的稳定,实施有效的统治,防止国家的分裂。

  回想当初的京师保卫战(京师保卫战是指1449年),大明在面对着瓦剌大军的进逼时,也都没有迁都南京,而是与瓦剌大军硬抗到底。

  最后,大明凭借着地利与人和的优势,成功击败了瓦剌大军。

  若是大明迁都至南京的话,必然就会减弱大明对北疆与关外的统治,也就很有可能使得国家出现分裂。

  这对于一众阁臣们来说,是绝对不会赞同陈新甲的这个建议的。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可是明皇老朱家的祖训,岂能随意违背。(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当即,就有都察院都御史李邦华、吏部尚书郑三俊、礼部尚书倪元璐、户部尚书李侍问、兵部右侍郎张伯鲸等一众阁臣们,纷纷站出来持反对意见。

  “迁都南京是万万不可!陈大人的这个建议,到底是何居心?”

  “祖训有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大明岂能迁都南京。”

  “驻守京师的兵马人数,足有十数万之多,我大明又有何惧。”

  “榆国公是不是起兵造反,此事还没断定下来,而且威武军也都没有打到京师城下。”

  “......”

  听得李邦华、郑三俊等人的反对意见,陈新甲神色愤怒,毫不示弱的反击了回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最新章节,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