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过后。

  崇祯皇帝缓下了心里的怒气。

  他将目光看向了低首站立的陈新甲,突然问道:“陈爱卿,对于英都伯等人的联名奏折,你可有什么建议?”

  “这......”

  陈新甲犹豫了片刻后,随即躬身回道:“请皇上恕罪,微臣也没有什么建议。”

  崇祯皇帝似乎看出了陈新甲的犹豫,当即摆了摆手,说道:“陈爱卿尽管直言便是,朕恕你无罪。”

  陈新甲再次犹豫了数息时间,最终还是躬身回道:“回禀皇上,若以微臣之见,应当不允英都伯等人的奏联名请。”

  “哦?这是为何?”崇祯皇帝疑惑的问道。

  陈新甲低首回道:“皇上也是知晓,辽东八万多王师大军汇聚,每日所消耗的粮食可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就在前两日,户部运送了八千石粮食前往辽东,这已是户部最后的库存。”

  “如果朝廷再调派兵马前去增援,那粮食的消耗将会急剧增加,户部怕是根本承受不住。”

  “嗯!确实如此。”

  崇祯皇帝认同的点了点头。

  就在昨日,户部尚书李侍问还跑来向崇祯皇帝哭穷,请求崇祯皇帝下拨内帑的钱财,用以救急国库的枯竭。

  不过,对于李侍问的请求,崇祯皇帝并没有答应下来。

  因为崇祯皇帝内帑中的钱财,可是专门用于招募与编练京营新军,岂会轻易拿出来作为他用。

  而且京营新军这支军队,还是崇祯皇帝耗费了大量的钱粮所打造,又怎会短缺京营新军的粮饷。

  “皇上,除了粮食的消耗与供应的问题外,微臣还有一个原因不知当不当讲。”陈新甲再次说道。

  “但说无妨!”崇祯皇帝摆手道。

  陈新甲看了看崇祯皇帝一眼,这才壮胆说道:“皇上,英都伯等人联名请奏,向皇上请派榆国公率军前去增援,这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问题。”

  “如果榆国公在此战中大败了东虏,那必然又将立下泼天大功,到时候朝廷又该如何对榆国公进行封赏?是再往上赐封郡王吗?”

  “国朝数百年来,可有谁异姓封王?这造成的影响又将会是多大。”

  “到得那时,榆国公在天下百姓们的心里,其威望必然会再次增大,怕是百姓们只知榆国公而不知皇上啊!”

  听得陈新甲所言,崇祯皇帝的脸色再次沉了下来,目光更是闪烁不定。

  如果事实真如陈新甲所言,一旦榆国公再次大败了东虏,立下了泼天功劳,那朝廷就不得不进行厚赏。

  而厚赏的话,就只有升官进爵。

  如今榆国公已是位列公爵之位,再往上便是封为郡王。

  异姓封王,这可是国朝数百年来从没有出现过。

  当初高祖皇帝在立国之初,也只封了开国六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当中,常遇春、徐达、李文忠、邓愈等人也是在死后被追封为王,而活着被赐封为王的功臣没有一个。

  这就与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有关——异姓不可封王。

  就算刘博源立下泼天大功,也是不可被赐封为王,这绝对不可能因此坏了祖制。

  但话又说回来,刘博源立下如此大功,还是当要进行封赏的。

  否则的话,天下人还如何看待朝廷,还如何看待他这个皇帝。

  陈新甲所言,的的确确是正中了崇祯皇帝的内心。

  洪承畴等人联名奏请,向崇祯皇帝请派榆国公率军前来增援,这是万万不能应允的。

  想明白这些后,崇祯皇帝面色严肃的点了点头,说道:“还是陈爱卿考虑的周全,朕现在就驳回英都伯等人的联名奏请。”

  “皇上英明!”

  陈新甲连忙送上了新鲜的马屁。

  至于英都伯等人请派兵马增援一事,崇祯皇帝最后还是调派了一万京营兵马前去。

  这也算是对英都伯等人有个说法。

  ........

  二月十四日。

  在巡视完山西太原的春耕事宜后,刘博源又关注起铁路修建的事宜。

  作为重要站点的山西太原,铁路修建的事宜早在元宵之后便已经开始了动工,负责此事的则是威武军独立军军长周六和。

  在周六和的引路下,刘博源来到了太原城外的火车站点。

  “国公爷,这里原本是一个小村子,由于此处的地势平坦开阔,因此属下便将此地选为了火车站点。”周六和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工地介绍道。

  “嗯!做的不错!”

  刘博源赞赏的点点头,又问道:“那村子内的百姓们可否安置妥当?”

  “请国公爷放心,属下给每户百姓家里补贴了五十两银子,还有被我们占用的农田,也按照面积进行了补贴。”

  “除了之外,属下还在数里之外修建了上百间民房,足以安置迁移的百姓。”周六和回道。(大明第一批拆迁户正式出世。)

  “那就好!”

  刘博源面露微笑,很是满意周六和的安置工作。

  随后,周六和引着刘博源来到了工地查看。

  整片工地占地极广,面积足有十数亩之大,忙碌的人员也有上百人之多。

  看着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刘博源问道:“六和,这些百姓在工地上做工,是如何计算酬劳的?还有吃住又如何解决?”(回想起前世工人在工地做工,吃住酬劳等问题都难以保证。)

  “回禀国公爷,壮丁百姓在此做工,是三十文一日,妇人百姓则是二十文一日,酬劳每十天一结,当场发放。”

  “还有吃住的问题,也是由我们全部负责,不收取一文钱财。”周六和抱拳回道。

  “好!”

  刘博源点头微笑,再次嘱咐道:“招募百姓们做工,一定要及时的给付酬劳,吃住的问题更是要做好保障,这样才能使得百姓们都用心做工。”

  “国公爷说的是,属下明白。”

  周六和面色恭谦的低首应是。

  “六和,对于修建火车站点与铺设铁轨,可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吗?”刘博源又问道。

  周六和犹豫了片刻,随即说道:“国公爷,属下确实是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困难就直说,还犹豫什么!”刘博源略带责备的道。

  “是,国公爷教训的是!”

  周六和连连点头应是,而后便将当前的困难说了出来。

  说的简单一点,便是道路结实耐用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铺设铁轨或是铁路维护,都需要保证道路的结实耐用。

  否则的话,整个道路还如何承受沉重的火车与铁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最新章节,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