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眯着眼扫视众人,察觉到他们内心的动摇。

  “诸位切勿心存侥幸。”他冷声道,“我辈皆系同舟之人,我若遭难,诸位亦难脱干系。”

  局势危急,李善长深知不能再坐以待毙。

  李鸾之事后,他对朱元璋的意图已了然于胸。

  朱元璋势必对淮西派动手,而他首当其冲。

  为了自保,必须团结所有淮西势力。

  众人齐心

  毕竟,他们在意的根本不是所谓的道义或仁义,而是如何守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此刻,见到李善长那冷厉的表情,以及话语间隐约透露出的威胁意味,众人心里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一时间,众人的面色变幻莫测,谁也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应对。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李善长所说的合作属实,他们或许能与之联手,甚至反对老朱扶持朱政等人以削弱自身势力也是可行的。

  然而,若真如李善长所言,要求他们做出那种事,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更不敢尝试!

  就在李善长脸色愈发阴沉时,颖国公傅友德的堂弟、现任户部侍郎的傅友文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建议:

  “不如我们去问问太子殿下?也许皇上并无针对我们的意图。

  即便有,我们这些人都对太子殿下忠心耿耿,何不请他出面调解,向皇上求情?以太子殿下的性格,必定不会坐视我们受难!”

  此言一出,众人连连点头附和。

  “此计甚妙,我们也该去看看太子殿下了。”

  “对啊,顺便还能问问太子殿下,朱政那小子到底什么来头,是不是真的皇室血脉?”

  “太子殿下最清楚不过了。

  若是真的血脉相连,说不定皇上只是心疼自家孩子才让他掌兵权,并非有意削弱我们的势力。”

  “没错,韩国公,我觉得上面未必有那个意思,您可能是多虑了!”

  “咱们不如去问问太子殿下,请他帮忙做个决定吧?”

  ……

  听着众人纷纷发表意见,言语间尽显推诿之态。

  李善长心中怎会不清楚?这些人压根就不敢与老朱抗衡。

  这并不稀奇,若非形势所迫,谁愿意招惹朱元璋?不过是想拖延时间,静待朱元璋驾鹤西去罢了。

  面对众人的建议,李善长稍作思量,便点头应允。

  他也早有意借助朱标的势力,在朱政身上做文章,让朱标心生戒备,转移朱元璋的注意力。

  眼下,让傅友德等人先去试探朱标的想法,倒也无妨。

  毕竟目前朱元璋还拿他没有办法,无需急于一时。

  众人交谈片刻后便各自离去。

  ……

  同一时刻,宫中的谨身殿内。

  李善长离开后,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闭目沉思许久,才冷笑一声摇头。

  他对李善长绝无放过之意,竟敢对他的儿子下手,简直是触犯了他的底线!

  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还需周密策划才能对付李善长。

  因此,朱元璋暂时隐忍,让李善长的儿子继续关押在诏狱,以迷惑李善长,稳住他的心态。

  至于李善长想救出儿子,那是妄想!

  对朱元璋这种果决之人来说,世间虽有千万条路,却独独没有退路!

  既已决意清算李善长与淮西集团,便再无退路。

  片刻思索后,老朱沉声唤道:“刘和!”

  殿中侍立的太监听声即刻回应:“老奴在。”

  老朱语气温和但坚定地吩咐:“你去告知蒋瓛,李鸾此人交由他处置。

  让他全力审讯,将李善长所有事无巨细尽数查清。

  不过,这人暂时不要杀。”

  “臣领旨,即刻办理。”刘和领命,转身欲走。

  忽又听老朱问道:“麟儿何在?这般久不见踪影。”

  刘和答道:“回陛下,听说是郑和从海外归来,小主子闻讯欢喜,出宫迎接去了。”

  “嗯?”老朱略感意外。

  他对朱政派遣郑和等人远航之事早有耳闻,却不以为意。

  难道真能带回什么稀罕物?

  海外尽是蛮荒之地,有何物非大明所有?

  不过一些琉璃、异域美酒之类,于国无益的小玩意罢了。

  摇头轻笑间,老朱挥手让刘和退下,继续专注公务。

  ...

  应天府外。

  此时,朱政立于百年古树旁。

  远眺天际,神情淡然,眼眸间却泛起细微波动。

  两年之前,此处亦是如此。

  亲手送郑和一行离开应天府,远赴异域,刺探情报,开启了大明首次远洋之旅。

  如今,郑和归来的时刻终至。

  如此,手中系统所赐的【世界地图】与【高级作物种子】布局已然圆满。

  更近一步实现卫霍之志,指日可待。

  恰逢其时,丰收在望。

  朱政心潮微涌。

  身旁随侍的太监听言提议:“主子,锦衣卫回报称郑公已抵达应天府。

  不过路程尚余一段。

  不如先行回城休息?小的在此守候即可。”

  “不必,片刻工夫无妨,再稍作等待。”朱政轻摇首。

  见状,王景弘欲再劝。

  忽闻蹄声渐近。

  循音望去。

  道路尽头,一骑疾驰而至。

  其人魁梧雄壮,无须却刚毅非凡。

  赫然正是郑和。

  身后几名锦衣卫外事侦缉司同伴紧随。

  朱政眸光一亮,缓步上前。

  郑和也看到了路边等候的朱政与王景弘。

  历经沧桑的脸庞瞬间绽露喜色。

  急勒缰绳,纵马疾行。

  近前之际,动作利落跃下马背。

  疾步上前,单膝跪地,恭敬行礼。

  “奴才郑和,叩见主子!”

  “竟劳烦主子亲自出城相迎,实不敢当,死罪啊。”

  “起来吧,快起来!”

  朱政摆摆手,脸上带着笑意走近,亲手扶起郑和。

  打量了两年未见的郑和一番后,轻拍他的手臂,温和地问:

  “这一路辛苦了吧?两年漂泊在外,不知是否一切安好?”

  “回禀主子,多亏主子庇佑,还算顺利。

  您交代之事,我都已完成……”

  郑和激动的回应,刚要汇报行程细节,却被朱政打断。

  “别急,先歇会儿。

  看你这模样,必定吃了不少苦。

  赶路想必也很疲惫。”

  朱政笑着道:“走,先回城,洗个热澡消乏。

  吃饱再说也不迟。”

  说完,朱政牵着郑和的手,往城里走去。

  郑和心中满是触动。

  他不过一介草民,地位低微,竟得主子这般厚待,怎敢不尽忠?

  况且,他性命本就是主子所救。

  然而,郑和并未献媚,只将感恩藏于心底,默默随朱政返回城中。

  不久后,朱政领着郑和来到京城自家产业——正通酒楼。

  稍作休整、更衣用餐后,朱政才询问郑和此次出使海外的详情。

  郑和坐于下位,毕恭毕敬的汇报:

  “奴婢领命,此次出海,先途经大小琉球。

  探访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环境,也收集了附近海盗的情报。

  随后北上抵达倭国,正值其国内战乱,收集信息颇为艰难,耽误了些时日。

  期间多次发生冲突,锦衣卫外事侦缉司损失惨重,奴婢亦险些丧命。

  幸亏乔装成商贾,用重金贿赂,才顺利完成任务。

  返程时经过高丽,见到了当权者李成桂。

  以大明使节身份进行贸易往来。

  最终由辽东回到应天府。”

  “做得很好,辛苦你了。”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又问:“将搜集到的情报详细说说,特别是倭国的情况。”

  郑和连忙应声,详述此行经历及所获情报,包括各国风土人情、政治局势、地理特点等。

  朱棣仔细倾听,频频点头。

  这些情报与系统奖励的【世界地图】中记载的基本一致。

  例如琉球虽未统一,分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常有纷争,却对大明极为恭顺,每年朝贡。

  郑和等人此行受到盛情款待,朱棣对此十分满意,决定给予琉球诸多优待。

  让他们得以与大明开展贸易,还获得了诸多赏赐。

  然而,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明朝的文武官员,对琉球的态度都极为冷淡。

  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一片荒凉贫瘠之地,毫无吸引力。

  进贡来的物品微不足道,无非是一些如苏木、胡椒之类的普通货色。

  但朱政凭借系统的【世界地图】和后世知识却深知,琉球群岛并非一无是处。

  例如其特有的火山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硫磺资源,这在当时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这对大明而言意义重大。

  更重要的是,琉球的战略位置独一无二。

  一旦归入大明版图,将成为通往海外的重要跳板。

  至于高丽的情况,无需赘述。

  李成桂已通过**掌控高丽核心权力。

  **

  虽尚未称帝,但这只是早晚的事。

  高丽最大的价值在于与大明接壤的独特地缘优势。

  此外,还有高丽女子这一亮点——自元朝以来,高丽向中原进贡美女便是重要任务。

  如今李成桂废黜了与大明敌对的高丽王后,转而向大明俯首称臣,并请求承认其地位。

  起初朱元璋未予理会,但后来还是给予了回应,甚至应其要求为高丽改名,定为“朝鲜”。

  于是便有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

  “高丽,谓之小中华,有明近三百年,忠贞不二!”

  对此,朱政却不以为然。

  在他眼中,高丽如同紧随华夏这只威猛雄狮之后的野犬。

  雄狮强健时,它便温顺地拾取残余食物;但若雄狮显出衰弱,它就会暴露出真面目,凶狠扑向猎物,试图夺取原本属于雄狮的食物。

  朱政心中最挂念的是倭国。

  目前,倭国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分别由南朝的后龟山王和北朝的后小松王统治,双方皆宣称自身为正统。

  北朝占据了上风。

  在这场战乱中失利的贵族,以及受其牵连的人,集结武士、商人和浪人,频繁袭击大明沿海地带。

  此外,那些在太祖开国时被击败的敌人的残党,也逃至海外成为海盗。

  这两股势力共同构成了大明沿海的最大威胁——倭寇。

  朱政沉思良久,才缓缓回过神来。

  他转头看向郑和,微笑着肯定道:“很好,我没有看错你。

  这次出海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为主子尽忠是奴才的职责所在,不敢邀功。”郑和谦逊地回答。

  “不必如此拘谨,有功劳就是有功劳。”朱政笑着摆手,“这次我会重重奖赏你,还有随行的锦衣卫外事侦缉司成员,甚至那些不幸牺牲或受伤的人员都会得到应有的抚恤。

  我对忠诚效力于我的人从不吝啬。”

  “多谢主子恩典!”郑和连忙低头致谢。

  忽然,他想起一事,忙补充道:“对了,主子曾特别吩咐我调查倭国银矿的情况……”

  郑和禀报道:“主子交代之事,奴婢已核查明白。”

  随即,他从袖中取出一张详尽的地图,展开递于朱政面前,请其审阅。

  接着,郑和以指尖轻点一处标示清晰的位置,说道:“此次出海,奴婢不仅记录了安全航线,还测绘了沿途地貌。

  此处位于倭国西境,应正是主子提及的石见银山!”

  郑和继续道:“奴婢曾设法接近并实地考察,结果如主子所言,矿脉极其丰饶。

  倭国人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难以计数,且持续多年,储量仍不见减少,实在令人震撼。”

  说到这里,郑和语气中透着几分惊异,“起初,我对倭国的印象和其他人无异,以为不过是贫瘠蛮荒之地,才会屡次犯我大明边境。

  没想到如今得知,竟隐藏如此巨大的宝藏!”

  朱政听后微微一笑,道:“果真如此,那倭人真是愚蠢至极,既拥有这般富饶之地,却还要频频侵扰我国。”稍作停顿,他从袖内取出一颗黄澄澄的椭圆状物,递与郑和,笑道:“你看此物,可曾在倭国见过?”

  郑和将地图收好,接过那物事端详一番,又摇头答道:“未曾见过,不知此为何物。”

  “回禀主子,不曾见过,这是何物?”

  朱政含笑解释:“此物名为土豆,乃我自海外番人处所得。

  据传,源于倭国,是一种产量极高的作物。”

  “土豆?倭国来的作物?”

  郑和微怔,随即好奇追问:“敢问主子,此物究竟产量几何?”

  “三十石,甚至可能更高!”朱政语气惊人,“且一年可种两茬。”

  “三十石?甚至更多?”

  郑和瞪大双眼,满面难以置信。

  他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他并非不知民间疾苦的权贵子弟,对农耕之事颇为熟悉。

  可越是了解,越觉此事不可思议。

  在入宫前,他不过是寻常百姓,深知粮田收成艰难。

  现今大明各地田的收成,大多不过一石或两石,两石以上已是难得丰收。

  即便肥沃良田,也需天时地利,精心照料,才能达三石。

  而今小王子所言土豆,竟有亩产三十石,甚至更多,较之普通收成提升十倍有余。

  这意味着什么?若属实,天下必将为之震动,灾荒饥饿或将远去,无数人亦不会因饥饿而亡。

  从此,再无需担忧粮食短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宝书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最新章节,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 宝书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宝书网